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志愿单位、录取模式、批次设置以及志愿数量等方面。以下是根据参考内容整理的几个关键点:

1. 志愿单位与录取模式

“专业(类)+院校”模式:浙江、山东采用此模式,强调专业优先,不存在专业调剂问题。浙江可报80个志愿,山东96个。

“院校专业组”模式: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等地使用,一个院校可设多个专业组,每个组内含多个专业,如上海、海南可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北京30个,天津50个。

“专业+大学”或“院校+专业组”:重庆、河北、辽宁、江苏、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省采用,其中重庆、河北、辽宁是“专业+大学”,而江苏、广东等是“院校+专业组”,志愿数量如广东、福建本科批45个,重庆本科批96个。

传统“院校”模式:部分省份在改革前采用,但2024年甘肃等七省改革后转向“院校专业组”模式。

2. 批次设置

不同省份的批次设置不同,如2024年甘肃的普通类设置提前批、本科批、高职(专科)批,而其他省份如广东、湖北等也分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但具体细节如批次名称和数量可能有差异。

3. 志愿数量变化

大幅增加平行志愿数量:改革省份如甘肃,本科批从9个院校志愿增加到45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贵州变为96个专业(类)志愿。

其他省份的具体数量:如辽宁本科批设置112个“专业+学校”志愿,而江苏本科批和专科批各有40个平行院校专业组志愿。

4. 填报要求

选考科目要求:改革后,考生需根据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来填报志愿,增加了填报的复杂性,如甘肃、黑龙江等省。

5. 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的设置通常与相应批次志愿设置一致,但具体操作细节可能因省而异。

6. 特殊省份政策

每个省份根据自身教育情况和改革进度,会有特定的政策调整,如2024年七省(区)的改革,都体现了对新高考模式的适应和优化。

各省高考志愿填报政策有何不同

高考志愿填报政策的多样性反映了各省份在教育改革中的个性化尝试,旨在提高考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录取的公平性。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仔细研究所在省份的具体政策,以做出最合适的志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