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靠性(信度):这是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确保在不同时间或条件下重复测量能产生相似结果。通过方法如重复测量、内部一致性分析和分裂半法来验证。

2. 效度(有效性):确保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量它所声称的心理特征或能力。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造效度和准则效度,分别衡量测验内容的代表性、理论结构的匹配度以及与实际表现的相关性。

3. 标准化:要求测量过程在所有参与者中保持一致,包括测试程序、指导语、评分标准和解释规则,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4. 客观性:测量过程应减少主观判断的影响,确保评估结果基于统一的标准和数据,而非个人偏见。

5. 公平性:确保测量工具对所有群体公平无偏,避免因性别、文化、年龄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

6. 适用性:测量工具应适合特定的研究或应用情境,能够有效应用于不同的个体和群体。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 常模参照:建立标准化样本的得分分布(常模),使个体得分可以与一般人群进行比较,理解其相对位置。

8. 项目分析:评估每个测试项目的性能,确保它们在难度、区分度上合适,且与整体测验目标一致。

9. 理论基础:设计测验时应基于心理学理论,确保所测量的内容与理论预测相一致。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心理测量的基石,确保了心理测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评估个体心理特质和能力时不可或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