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点:

第一次志愿填报:发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兴趣选择心仪的院校及专业进行填报,这是考生首次正式表达入学意愿的机会。

补录:则发生在第一次录取工作完成之后。当某些院校没有招满学生时,会进行第二次或后续的招生,通常在所有批次录取结束后,甚至学校开学后进行。

2. 目的与原因:

第一次志愿填报:基于考生的个人选择和高校的招生计划,旨在初次分配学生到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

补录与第一次志愿填报有何区别

补录:是因为部分院校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可能是由于报考人数不足或学生放弃录取资格等原因,从而提供给未被录取考生的第二次机会。

3. 参与条件:

第一次志愿填报:面向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根据个人成绩和意愿选择。

补录:仅限于那些在第一次录取中未被任何学校录取的考生,或者在特定情况下,包括因放弃原录取而成为自由可投状态的考生。

4. 批次与限制:

第一次志愿填报:覆盖所有批次,包括本科、专科以及特殊类型招生。

补录:虽然理论上可以涉及所有批次,但实际中补录更多出现在专科和本科批次,且补录的院校和专业选择可能比初次填报时有限。

5. 竞争情况:

第一次志愿填报:考生面对的是所有同批次的竞争对手,竞争压力取决于所选院校和专业的热门程度。

补录:可能会吸引更高分的未被录取考生,导致补录时的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尤其是对于那些仍开放的热门专业。

6. 志愿填报方式:

两者都需要考生通过官方系统填报志愿,但补录时,考生需特别注意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补录院校名单和剩余计划,针对性地选择。

补录是高考录取体系中的一个补充环节,为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了额外的机会,而第一次志愿填报则是考生根据个人情况和院校计划的初次选择。两者在时间、目的、参与条件、批次限制以及竞争环境上都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