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和习惯形成的过程,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来学习。例如,反复接触和使用语言,如背诵、阅读、听歌,可以促进语言学习。

2. 天赋说(内在论):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提出“普遍语法”理论。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LAD),能够内化复杂的语言规则系统,使儿童能创造性地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而不仅仅是模仿。

3. 互动语言习得观:

强调语言习得是在实际的交际互动中发生的。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与成人的交流,来学习语言的使用和意义。

4. 对比分析假说:

主要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由拉多提出。它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易程度与第一语言的相似度有关,正迁移促进学习,负迁移造成错误和难点。

5. 中介语假说:

语言习得的理论有哪些

塞林克提出,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发展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即中介语。

6.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包括“i+1”公式,强调可理解的输入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克拉申认为听力理解是关键,有效的语言学习发生在输入略高于当前水平时。

7. 情感过滤假说:

也是克拉申提出的,指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如动力、自信心、焦虑水平)可以像过滤器一样影响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8. 普遍语法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即使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普遍语法的原理仍然适用,学习者在调整语言参数时,仍遵循普遍语法的框架,但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可能更多依赖于推理思维而非先天机制。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语言,既有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探讨,也有对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过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