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项计划,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各有其特定的评估标准,主要围绕考生的户籍、学籍、成绩及家庭背景等方面设定。下面详细解释每种专项计划的评估标准:

国家专项计划评估标准:

1. 户籍要求:考生需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2. 学籍要求:在当地的高中有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3. 父母户籍: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也需具有当地户籍。

4. 高考报名条件:符合当年的高考报名条件。

5. 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特殊情况下可适当降分。

地方专项计划评估标准:

1. 户籍与学籍:同样要求考生具有本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户籍和高中学籍。

2. 招生规模:招生计划一般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3. 录取办法:可能涉及多次征集志愿和适当降分录取,具体由各省(区、市)确定。

高校专项计划评估标准:

1. 户籍与学籍:考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

2. 成绩要求: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具体标准由各高校确定。

3. 报名条件:符合高考报名条件,且具有连续3年农村户籍和学籍。

高考专项计划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4. 高校自定:招生办法由高校确定,可能包括额外的测试或评估。

5. 录取分数:不低于有关高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线,但具体政策可能有调整。

所有专项计划的考生都必须参加当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审核程序通常包括考生在户籍所在地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进行资格认定,确保符合上述标准。不同省份和高校可能会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和额外要求,因此考生在申请时应详细阅读当年的官方指南和高校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