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点不同:

填报志愿是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首次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和院校历年录取分数线来选择并填报心仪的院校和专业,这是考生的初次选择。

征询(征集)志愿则发生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后。对于那些第一轮录取未能招满学生的院校,会公布剩余的招生计划,允许未被录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再次填报志愿,这是一个补充录取的机会。

2. 目的不同:

填报志愿是基于考生的个人意愿和预期,目标是直接获得录取。

征询志愿是为了填补部分院校因各种原因(如生源不足、退档等)造成的招生计划空缺,为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第二次机会。

3. 参与条件不同:

填报志愿所有达到批次线的考生都可以参与。

征询志愿仅限于达到相应批次控制线但未被录取的考生,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未填报该批次志愿,只要符合要求,也可参与。

4. 志愿选择范围:

填报志愿时,考生可以基于完整的院校和专业列表进行选择。

征询志愿时,考生只能从公布有剩余招生计划的院校和专业中选择,这个列表通常较小,且可能变化。

5. 录取分数变化:

填报志愿时,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通常是预先设定的。

征询志愿时,由于是补录,某些情况下录取分数可能会上升,特别是当高分未被录取的考生选择这些院校作为保底时。

6. 操作流程:

填报志愿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考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来研究和决定。

征询志愿时间紧迫,考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并完成填报,错过时间就无法参与。

7. 风险与机会:

填报志愿是基于对个人成绩的预估,风险在于可能因志愿填报不当而未被理想院校录取。

高考征询与填报志愿的区别

征询志愿提供了额外机会,但可能面临专业选择受限,且一旦被录取,通常不能更改。

填报志愿是高考录取的基础步骤,而征询志愿则是针对未被录取考生的补救措施,两者在高考录取流程中扮演着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