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院校与专业组选择:

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首先选择院校,部分省份实行“院校专业组”模式,即一个院校可以设置多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包含若干专业。

考生在每个院校或专业组下可以填报多个专业志愿。

2. 专业排序的录取规则:

分数优先:大多数高校采用此规则。所有投档考生按总分排队,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对于每个考生,先尝试其第一专业,如果未录满则录取,否则依次考虑后续专业,直至录取或所有专业志愿用尽。

专业优先:较少高校采用,考生按第一专业志愿分成不同队列,每个专业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未录取者再考虑第二志愿,以此类推。

专业级差:考生在不同专业间的选择会有分数级差,即非第一志愿的专业录取时,会减去一定的分数差值再与其他考生比较。例如,第一志愿未录取,第二志愿分数需减去级差分再排队。

3. 如何确定专业顺序:

在“分数优先”模式下,可以采用“冲稳保”策略,即第一个专业可稍高于自己的成绩来“冲”,中间几个专业与自己成绩相匹配来“稳”,最后选择分数较低且能接受的专业来“保”。

在“专业优先”模式下,第一专业选择尤为重要,应选择把握较大的专业,后续专业志愿分数应逐渐降低,确保有专业可录。

“专业级差”模式下,专业选择需更谨慎计算,考虑级差对分数的影响。

高考志愿中院校和专业的排序规则是什么

4. 官方信息查询:

考生在填报前应通过学校招生章程、本科招生官网或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等官方渠道,了解目标院校的专业录取规则。

5. 个人偏好与策略:

结合个人兴趣、优势科目、专业冷热程度、就业前景以及学校在该专业的实力来决定专业顺序。

保底专业选择时,要确保自己的排名高于该专业往年的录取排名,以增加被录取的几率。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必须根据目标院校的专业录取规则来精心安排专业顺序,同时考虑个人兴趣、能力及未来职业规划,以提高被理想专业录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