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志愿级差”是指某些高校在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时,对考生的分数要求会比第一志愿考生高一定的分值。这种政策意味着,如果一所大学在第一轮录取(通常是第一志愿)中已经招满了计划内的学生,那么对于第二志愿及之后志愿的考生,会设定一个分数级差。例如,如果某高校设定了20分的志愿级差,且第一志愿的调档分数线为60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考生需要至少达到620分才可能被考虑。并非所有高校都采用志愿级差政策,这取决于各高校的具体招生章程。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志愿级差是什么

志愿级差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第一志愿考生的利益,避免因部分考生把某高校作为保底而挤占了真正希望进入该校的考生的位置。在实行志愿级差的院校中,如果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或学校未设定志愿级差,那么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录取条件就会相对宽松。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考录取政策的不断调整,平行志愿模式下志愿级差的适用范围可能有所变化,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仔细阅读目标院校当年的招生章程,以获取最准确的录取规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