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性

高考志愿诈骗:其核心目的是非法占有受害者的财产。不法分子通过虚构事实、误导信息或未经授权篡改志愿等手段,诱骗考生和家长支付高昂费用或导致考生错失理想的教育机会。

虚假宣传:虽然也涉及夸大或不实的信息,但主要目的是为了促销产品或服务,不一定直接涉及财产的非法占有。例如,某些机构可能夸大其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的效果,但其初衷是吸引客户购买服务,而非直接通过欺诈手段获取财产。

高考志愿诈骗与虚假宣传的区别

2. 手段

诈骗:通常包括编造内部信息、假冒专家、提供虚假服务(如提前查分链接、内部大数据预测、保证录取等),这些手段往往伴随着直接的财务交易和对个人数据的非法获取。

虚假宣传:更多体现在夸大服务效果、虚构成功案例、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但不直接涉及非法行为如篡改志愿或直接威胁财产安全,尽管也可能误导消费者。

3. 法律后果

诈骗:属于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可构成诈骗罪,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包括罚款和监禁。

虚假宣传: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民事或行政违法行为,企业或个人可能会面临罚款、停业整顿、赔偿消费者损失等法律后果,但一般不会涉及刑事责任,除非涉及严重欺诈行为。

4. 防范措施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防范高考志愿诈骗的关键是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警惕任何承诺“内部信息”、“精准指导”的高价服务,确保志愿填报依据的是官方发布的数据和指导。而面对虚假宣传,则需要仔细辨别信息来源,对比多方信息,避免因急切心理而盲目信任夸大宣传的服务。

高考志愿诈骗与虚假宣传在动机、手段和法律后果上都有显著差异,考生和家长应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以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