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招生计划数:每所高校在各省份都有既定的招生计划人数,这是制定分数线的基础。招生计划由高校根据自身容量、教育资源以及各省的高考报名情况来设定。

2. 录取比例: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会设定一个录取比例,通常在110%到120%之间。这意味着,如果某高校计划在某省招收100人,可能会有110到120个考生的档案被投档,以确保招生计划的完成,同时考虑到部分考生可能因志愿选择或条件不符而不会被录取。

分数线与高校招生计划的关系

3. 一分一段表:这是一份详细记录了所有考生分数分布的表格,显示了每个分数段的考生人数。通过结合招生计划数和录取比例,教育考试机构会找到对应位次的考生分数,这个分数即为录取分数线。

4. 分数线的划定:招生计划总数乘以录取比例得到的位次对应的分数,就是该省该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例如,如果12000位次的考生分数是400分,则本科线定为400分。

5. 调档线(投档线):实际操作中,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按照略高于计划数的比例(如105%或120%)向高校投档,形成的最低投档分数即为调档线,这是考生档案能否被高校审查的门槛。

6. 特殊类型招生:对于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虽然有单独的控制线,但同样受到招生计划的影响,这些特殊类型招生的名额也是高校总招生计划的一部分。

7. 报考情况的动态调整:高校实际录取时,如果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足,可能会从第二志愿或服从调剂的考生中录取,这影响最终的录取分数线。

高校的招生计划直接决定了录取的基数,而录取分数线则是基于招生计划、考生的分数分布和录取比例综合计算得出的结果,反映了高校与考生之间的供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