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结构与实践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通常包含基础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这些课程不仅传授理论,还强调实践技能。

实践课程长度和要求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例如英美和香港地区要求至少150190个工作日的专业实习,而国内的实践教学虽在发展中,但同样重视,如清华大学要求不少于600小时的专业实践。

2. 实践教学形式:

分段集中学习与周末学习方式,适应在职人员需求,同时确保外聘教师的教学时间。

导师组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灵活督导,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

课程讲授结合案例研讨、专业实习,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幸福科技实验室,增强实务技能训练。

3. 专业实践课程内容:

包含专业见习、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实训等,分别计入学分,确保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解决实习时间片段化和内容零散化问题,强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4. 专业实践方向:

提供多个实践方向,如学校社会工作、科技园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国际社会工作,每个方向都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如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

5. 论文与实践成果:

毕业论文要求体现实践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如《青年人际交往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6. 实践环节的制度化:

如浙江大学的MSW教育,明确划分集中实习和同步实习,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不仅涵盖广泛的理论与实务技能,而且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和具体方向的课程设置,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