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因素:

1. 课程难度:学生在高中阶段选择的课程难度,如是否修读了高级课程(如AP、IB)。

2. 班级排名:在所在高中班级的排名,反映了相对学术表现。

3. GPA(平均成绩点数):高中期间的学业成绩,是衡量学术表现的重要指标。

4. 标化考试成绩(如SAT、ACT、中国高考等):这些成绩通常作为学术能力的统一衡量标准。

5. 文书:个人陈述或申请文章,展示学生的个性、思考能力和写作技能。

6. 推荐信:来自教师或辅导员的推荐,评价学生的学术潜力和性格特点。

非学术因素:

1. 面试:某些学校可能会通过面试来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个性和适应能力。

2. 课外活动:参与的社团、体育、志愿服务等,反映学生的兴趣、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天赋/才能:在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特殊才能。

4. 个性/个人特质:如领导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

高校录取时会考虑哪些个人因素

5. 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学生,某些学校会给予特别考虑。

6. 校友关系:家庭成员与学校的联系,有时可能是一个考虑因素。

7. 地理位置:对于某些学校,申请者的居住地可能会影响录取决策。

8. 州居住权:在美国,州内居民和州外居民的录取标准和学费可能不同。

9. 种族和多元性:为了促进校园的多元性,种族背景可能会被考虑。

10. 志愿者工作和工作经验:显示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经验。

11. 申请人的兴趣:对特定学校或专业的热情,有时通过“显示兴趣”(demonstrated interest)来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在录取时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而且顶尖大学在评估时会更加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潜力,而非仅仅依赖学术成绩。在申请美国等国家的大学时,非学术因素往往占有较大比重,而在其他国家,如中国,高考成绩通常是决定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