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中的征集志愿是一个为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额外录取机会的环节。当每批次的初次录取结束后,部分高校可能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即没有招满学生。这时,省级教育考试院会公布这些仍有缺额的高校和专业名单,允许在该批次未被录取的考生再次填报志愿,这就是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出现的情况包括:

1. 生源不足:一些高校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专业冷门或学费较高,导致第一轮投档时未能招满。

2. 超退高校:虽然投档学生数充足,但由于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身体条件不符、单科成绩不达标等原因被退档,使得学校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3. 追加计划的高校:有些高校在某些地区生源质量好,选择增加招生名额,也会通过征集志愿来实现。

是否要填报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确实提供了捡漏的机会,比如有的考生可能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被知名大学录取。

但考生应先确认自己未被其他学校录取,了解退档原因,避免重蹈覆辙。

注意,征集志愿的院校和专业不一定降低分数线,有时甚至可能因竞争而提高。

填报征集志愿的注意事项:

查询录取状态:确保自己处于“自由可投”状态。

关注信息:及时查看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征集志愿院校和专业名单及时间。

慎重选择:了解专业限制和要求,不要仅仅因为是征集志愿就盲目填报。

高考录取中征集志愿是什么意思

多次征集:有的批次可能有不止一次征集,考生应留意所有机会。

征集志愿的次数与时间:

征集志愿的次数和时间依省份而异,通常每个批次结束后有一次征集,如一本录取后有一次一本的征集,二本录取后则有二本的征集。

一本征集志愿主要面向一本线上的考生,二本征集志愿之后,专科层次的考生也可能有机会参与。

分数线理解:

征集志愿的分数线不是固定的,取决于剩余计划数和填报该志愿的考生分数分布,有时可能低于原批次线,有时则可能更高。

征集志愿是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一个补救措施,给考生额外的机会,但也需要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谨慎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