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征集志愿的机会:在每个批次完成第一轮投档后,若出现缺额计划,未被录取的考生有机会参与征集志愿。这为过线未录取的考生提供了额外的录取机会,有时甚至可能通过降分补录进入理想大学。

2. 征集志愿的条件:只有未被录取且符合征集志愿条件的考生才能填报。这包括未被任何院校录取的考生,以及分数达到征集志愿最低要求的考生。

3. 录取分数的变动:征集志愿时,录取分数可能不变、升高或降低。一些高校在征集志愿阶段因竞争激烈而提高录取分数,而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可能会降低分数录取。

4. 征集志愿的误区澄清:误解包括认为参加征集的都是差学校、征集志愿竞争大、以及影响下一批次录取等,但实际上,征集志愿涉及的学校和专业多样,不会影响后续批次录取,且部分知名高校也会参与。

5. 填报注意事项:考生需密切关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征集志愿信息,及时填报。不能仅参考正常录取分数,应考虑征集志愿时的特殊性,合理安排志愿梯度,考虑服从调剂以增加录取机会。

6. 政策调整:虽然具体到2024年,征集志愿的直接政策变化没有详细说明,但整体高考政策的调整,如选科要求的变化、考试试卷的统一、艺术类考试招生改革等,间接影响了征集志愿的环境和考生的准备策略。

高考征集志愿的政策变化有哪些

7. 志愿数量的增加:在某些地区的改革中,本科批次和高职(专科)批次的征集志愿设置的平行志愿数量从10个增加到了20个,甚至更多,这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高考征集志愿的政策变化关注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澄清常见误解、强调信息的及时获取以及适应高考整体政策的调整。考生在面对征集志愿时,应仔细研究政策,合理规划,以充分利用这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