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中的调剂,是指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如果其分数达到了所报考院校的投档线,但未达到自己所填报专业志愿的录取分数线,且在志愿表中选择了“服从专业调剂”,那么考生有可能被该校分配到尚未满额的其他专业。这一机制旨在提高考生的录取机会,避免因专业志愿填报不当而落榜。

重要点包括:

适用情况:当考生的第一志愿或后续几个专业志愿未能满足录取条件时,调剂发挥作用。

范围限制:在新高考模式下,调剂通常限于同一“专业组”内进行,而非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这意味着考生只会在所选专业组内的其他专业中被考虑。

目的:确保高校能完成招生计划,同时给予考生更多被心仪学校录取的机会,即使不是首选专业。

风险与收益: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某所学校录取的可能,但可能会被调剂到一个并非首选,甚至不太感兴趣的专业。反之,不服从调剂则可能因专业志愿未满足而被退档,失去该批次的录取机会。

高考志愿中的调剂是什么

决策因素:考生应根据个人成绩、对专业的偏好、以及对学校的偏好来决定是否服从调剂,特别是对于分数位于边缘的考生,服从调剂往往能增加录取几率。

注意事项:

专业组内调剂:在改革后的志愿填报模式中,考生需注意专业组的设置,调剂仅限于同一专业组内。

了解《招生章程》:高校的录取规则和专业分配办法在《招生章程》中有详细说明,考生应提前研究,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心理准备:选择服从调剂意味着要接受可能的专业变化,考生应对此有心理准备,尤其是对于专业选择有强烈偏好的学生。

高考志愿调剂是一个帮生和高校之间达成匹配的机制,它要求考生在追求理想专业的也要考虑录取的现实性,平衡风险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