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数优先:在平行志愿模式下,所有考生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招生机构在检索考生档案时,首先处理分数最高的考生,确保高分考生优先被考虑。

2. 遵循志愿:每位考生可以填报多个志愿,这些志愿被视为平等的,但在处理时会按照考生填报的顺序依次尝试。如果考生的分数满足第一个志愿学校的录取条件,档案就会被投递到该学校,后续志愿不再考虑。如果第一个志愿未被录取,则依次考虑下一个志愿,直至12个平行志愿全部尝试完毕或成功投档。

3. 一次投档:每个批次的录取中,每位考生只有一次被投档的机会。一旦档案被某所学校接收,即使最终未被该学校任何专业录取(如不服从调剂),也不会再被投向该批次的其他学校,而是进入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4. 专业录取:

在新高考模式下,很多省份采用“专业(类)+院校”或“院校专业组”,这意味着考生选择的是具体专业或专业组而非仅仅院校,增加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专业安排时,高校通常遵循分数优先原则,即在同一专业组内,分数高的考生优先选择专业。

对于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如果首选专业未被录取,学校会尝试将其安排到该专业组内其他未满额的专业。

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一旦首选专业未被录取,将面临退档风险,进而可能需要参与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5. 征集志愿:对于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会进行征集志愿,给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第二次机会,但此时可选的专业和学校可能较为有限。

高考志愿的录取原则是什么

6. 特别规则:在一些省份或特定情况下,还可能涉及“志愿清”原则,即优先处理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这主要适用于非平行志愿的老高考模式。

高考志愿录取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旨在通过公平的机制确保高分考生优先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兼顾考生的专业选择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