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前录取骗局:

不法分子冒充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声称有“提前招生”名额,要求考生提前缴纳学费,否则可能失去录取机会。

实际上,提前批次录取是针对特定类别的考生,如军事、艺术等,且完全通过官方系统自动进行,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缴费。

2. 内部指标或补录诈骗:

骗子声称有“内部指标”、“小计划”或在录取结束后提供“补录”机会,要求支付保证金或费用。

军校招生和正规高校录取都有严格程序,不存在私下交易的“内部名额”。

3. 帮忙搞定艺术类招生:

利用艺术类招生的复杂性,承诺可以通过关系“搞定”录取,诱骗考生和家长支付费用。

艺术类招生同样遵循严格的分数线和投档规则,不存在非官方渠道的录取。

4. 混淆高等教育形式:

骗子故意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淆,让考生误以为交钱就能上重点大学。

正规高等教育的入学途径明确,需要通过正规考试和录取流程。

5. 修改成绩诈骗:

高考成绩一经公布即固定,骗子利用家长焦虑心理,声称能修改成绩,要求支付保密金或点击恶意链接。

成绩复查有官方渠道,修改成绩是不可能的。

6. 虚假助学金或奖学金:

假冒教育部门或学校工作人员,承诺可以申请到助学金或奖学金,但需先交手续费或个人信息。

正规助学金发放不会要求预先支付费用。

高考志愿诈骗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7. 伪录取通知书:

发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要求将学杂费打入指定账户。

真实的录取通知书会通过官方渠道寄送,并可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验证。

8. 信息诈骗:

通过假冒的高考咨询或录取通知,盗取考生及家长的个人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只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和交流。

9. 自主招生或定向招生诈骗:

声称有特殊渠道,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或定向招生方式录取,要求支付费用。

自主招生有明确的条件和程序,不会私下交易。

这些诈骗手段利用了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录取流程的不熟悉以及对教育机会的渴望。考生和家长应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不轻信非官方的承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经济损失。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教育考试机构或警方咨询和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