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目组合变化:

传统高考模式分为文科(语文、数学、外语 + 文综)和理科(语文、数学、外语 + 理综)。

新高考模式有两种,重点是“3+1+2”模式,其中“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是在历史和物理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2”是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

2. 成绩考核变化:

新高考的总分由语文、数学、外语的原始分数和选考科目的转换分数组成,总分750分。

选考科目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以原始分数计入,再选科目则采用等级赋分制计入总分。

3. 考试时间与次数:

高考科目有哪些变化

考试时间延长,从原来的23天增加到34天,以适应科目选择和考试安排的多样性。

英语考试的时间可能也有所调整,具体根据省份而定,有的省份可能实施多次英语考试。

4. 录取规则变化:

录取时不再仅看高考成绩,还会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

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按照特定顺序(如语文数学之和、单科最高分等)来确定考生的排序。

5. 志愿填报与录取模式:

志愿填报更加细化,出现了“专业(类)+院校”和“院校+专业组”两种模式,要求考生的选考科目必须符合所报专业的要求。

这意味着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选考科目是否满足大学专业的要求,增加了志愿填报的复杂度和选择性。

这些变化旨在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教育路径,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选择科目,同时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