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基与无菌操作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关键步骤对比

1. 培养基类型

  • 植物组织培养:使用固体培养基(含琼脂),主要成分包括蔗糖、无机盐、维生素、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
  • 动物细胞培养:采用液体培养基(如RPMI 1640、DMEM),需添加动物血清(如胎牛血清)提供生长因子、激素等。
  • 2. 无菌操作

  • 共同点:两者均需严格的无菌环境,包括培养基灭菌(高压蒸汽或过滤)、操作台消毒(紫外灯照射、酒精擦拭)等。
  • 差异:植物外植体需表面消毒(如次氯酸钠、乙醇),而动物组织需胰蛋白酶消化分散为单细胞,并添加抗生素防止污染。
  • 二、外植体处理与初始培养

    1.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

  • 植物:常用茎尖、叶片、胚等,需剪碎后通过酶解(如纤维素酶)或机械法分离细胞。
  • 动物:多采用胚胎组织、幼龄器官(如肝、肾),经胰蛋白酶消化为单细胞悬液。
  • 2. 初始培养阶段

  • 植物: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激素调控诱导再分化(根、芽)。
  • 动物:细胞贴壁生长(贴壁依赖性细胞)或悬浮增殖(非贴壁细胞),原代培养后需传代以避免接触抑制。
  • 三、增殖与分化调控

    1. 增殖方式

  • 植物:通过继代培养扩大愈伤组织或丛生芽规模,依赖激素比例(如高细胞分裂素诱导芽分化)。
  • 动物:通过传代培养(分瓶接种)维持细胞增殖,需定期更换培养基并控制细胞密度。
  • 2. 分化特点

  • 植物:具有全能性,可形成完整植株;特定激素组合(如高生长素诱导生根)完成器官再生。
  • 动物:仅保持有限增殖能力,通常不分化(如成纤维细胞),特殊条件下可诱导部分功能分化。
  • 四、环境条件控制

    1. 温度与气体

  • 植物:25-28℃,需CO₂调节培养基pH(通常5.0-6.0),部分阶段需光照(如12h光/暗周期)。
  • 动物:36.5-37.5℃,需5% CO₂维持pH(7.2-7.4),无需光照。
  • 2. 特殊需求

  • 植物:光照促进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活性炭可减少褐变。
  • 动物:依赖血清提供未知生长因子,部分细胞需特定贴壁基质(如胶原蛋白)。
  • 五、终产物与应用

    1. 培养结果

  • 植物:再生完整植株,或生产次生代谢物(如紫草素)。
  • 动物:获得细胞株(有限传代)或细胞系(无限增殖),用于疫苗生产、药物筛选等。
  • 2. 关键应用差异

  • 植物:快速繁殖、脱毒苗培育、人工种子。
  • 动物:生物制药(如单克隆抗体)、组织工程、疾病模型研究。
  • 总结

    | 对比维度 | 植物组织培养 | 动物细胞培养 |

    |--|-|-|

    | 培养基类型 | 固体,含植物激素 | 液体,需动物血清 |

    | 外植体处理 | 表面消毒+机械/酶解分离 | 胰蛋白酶消化为单细胞 |

    | 核心阶段 | 脱分化→再分化(器官形成) |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增殖为主) |

    | 环境调控重点 | 光照、激素配比 | 温度、CO₂浓度、血清补充 |

    | 终产物 | 植株或代谢产物 | 细胞群或分泌产物(如蛋白质) |

    通过上述对比可见,植物培养更注重细胞全能性表达与形态重建,而动物培养聚焦于细胞增殖与功能维持,两者的技术路径因生物学特性差异而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