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播类型的核心划分与关联理论

传播学根据传播主体的规模与结构,将传播划分为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五大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社会场景与核心理论:

1.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 定义: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活动,是其他传播类型的基础。
  • 核心理论
  •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主动思考的自我)与客我(社会规范内化的自我)的互动构成自我认知。
  •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通过符号互动形成自我意识。
  • 关联概念:内省式思考(个体在复杂情境下的反思行为)。
  • 2. 人际传播

  • 定义:个体间的直接信息交流,具有双向性与私密性。
  • 核心理论
  • 库利“镜中我”理论:通过他人反馈形成自我认知。
  • 约哈里之窗:揭示自我表露与信息共享的四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
  • 社会功能:协调关系、情感沟通、社会化过程。
  • 3. 群体传播

  • 定义:非组织化群体内部的信息互动。
  • 核心理论
  •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传播公式:流言强度=事件重要性×信息模糊性。
  • 沉默的螺旋:群体意见环境对个体表达的压制。
  • 典型案例:网络社群中的舆论极化现象。
  • 4. 组织传播

  • 定义:有组织、有结构的信息传递活动。
  • 核心理论
  • “把关人”理论:组织内信息筛选机制(如新闻编辑的选题决策)。
  • 葡萄藤传播(非正式传播渠道):组织内部小道消息的扩散。
  • 功能:协调工作、塑造组织文化、对外形象管理。
  • 5. 大众传播

  • 定义:专业机构通过媒介向广泛受众传递信息。
  • 核心理论
  • 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者、内容、渠道、受众、效果)。
  • 议程设置理论:媒介影响公众对议题重要性的认知。
  • 拟态环境(李普曼):媒介构建的“象征性现实”影响社会认知。
  • 社会功能:拉斯韦尔三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赖特四功能(增加娱乐功能)。
  • 二、传播类型与核心概念的交叉应用

    1. 媒介技术的影响

  •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不同媒介(如口语、文字、电子媒介)塑造不同的传播类型与社会结构。
  • 网络传播的融合性:兼具人际传播(社交媒体)与大众传播(门户网站)特征。
  • 2. 传播效果研究

  •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间的中介作用。
  • 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通过不同类型传播主动满足需求(如自我传播中的认知调整、大众传播中的娱乐需求)。
  • 3. 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

  • 批判学派视角: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与媒介垄断(政治经济学派)批判。
  • 福柯的“话语权力”:组织传播中通过信息控制实现权力规训。
  • 三、高频考点与复习建议

    1. 对比分析题

    高考传播学复习重点:传播类型与核心概念关联性梳理

  • 人际传播 vs 大众传播:反馈机制(直接/间接)、传播效率(低/高)、社会影响(微观/宏观)。
  • 群体传播 vs 组织传播:结构(非正式/正式)、目的(情感联结/任务导向)。
  • 2. 案例分析题

  • 用“拟态环境”分析疫情期间的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公众认知。
  • 用“把关人”理论解释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
  • 3. 理论联系实际

  • 结合“沉默的螺旋”解读网络暴力现象。
  • 从“媒介即人的延伸”视角分析短视频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影响。
  • 四、知识框架图(建议手绘补充)

    ```

    传播类型 → 核心理论 → 社会功能 → 现实案例

    (自我传播 → 主我客我 → 认知形成 → 个体决策)

    (大众传播 → 议程设置 → 舆论引导 → 新闻热点)

    ```

    复习提示:建议以《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为基础框架,结合近年高考真题中的案例分析题,重点掌握理论间的逻辑关联与跨类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