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典故: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为床,每日舔尝苦胆,铭记亡国之痛,最终复国灭吴。

适用主题:坚韧不拔、逆境崛起、信念与毅力。

引用示例

> “勾践卧薪尝胆,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三千越甲吞吴的传奇。历史告诉我们:苦难是淬炼强者的熔炉。”

2.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典故:项羽率军渡河后凿沉船只、砸碎炊具,以示决一死战,最终大破秦军。

适用主题:背水一战、决断与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

引用示例

> “破釜沉舟的壮举,不仅是项羽的军事智慧,更是绝境中激发潜能的象征。人生若缺乏孤注一掷的魄力,何来柳暗花明的转机?”

3.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典故:孙膑通过攻打魏国都城迫使魏军回援,从而解救赵国。

适用主题:智慧谋略、迂回创新、全局观与变通。

引用示例

> “围魏救赵的智慧启示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未必在问题本身,跳出固有思维方能破局。”

4. 负荆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廉颇因嫉妒蔺相如而屡次挑衅,后自感羞愧,背负荆条登门谢罪,二人终成刎颈之交。

适用主题:知错能改、宽容大度、团结与和谐。

引用示例

> “负荆请罪的故事,是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缩影。廉颇的坦荡与蔺相如的胸襟,共同书写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5.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

典故:班超弃文从武,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

适用主题:志向转变、家国情怀、行动力与担当。

引用示例

> “班超投笔从戎的抉择,诠释了‘大丈夫当立功异域’的豪情。人生价值的实现,往往始于对平庸的超越。”

6. 李代桃僵(古乐府《鸡鸣》)

典故:李树代替桃树受虫蛀,喻为他人或大局牺牲自我。

适用主题:牺牲精神、集体利益、责任与奉献。

引用示例

> “李代桃僵的悲壮,是中华文化中‘舍小我为大我’的价值观写照。正如抗疫中医护人员以生命守护生命,诠释了当代的‘李代桃僵’。”

高考作文典故素材库:必背十大经典案例

7.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

典故:庞葱以“三人谎称市中有虎”的比喻,警示谣言可畏。

适用主题:理性思考、谣言危害、独立判断的重要性。

引用示例

> “三人成虎的寓言,揭示了信息时代谣言的破坏力。唯有保持清醒,方能拨开迷雾见真相。”

8. 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典故:毛遂主动请缨出使楚国,助平原君完成合纵抗秦大计。

适用主题:主动担当、自信与勇气、把握机遇。

引用示例

> “毛遂自荐的胆识,打破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桎梏。主动亮剑,方能成为自己的伯乐。”

9. 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

典故:赵武灵王推行胡服、训练骑兵,革新军事制度,使赵国强盛。

适用主题: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突破传统束缚。

引用示例

> “胡服骑射的改革,是赵武灵王对‘变则通,通则久’的践行。历史的进步,往往始于对旧制的勇敢突破。”

10. 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典故:匡衡因家贫凿穿墙壁借光读书,终成一代经学家。

适用主题:勤奋好学、逆境成才、资源与智慧的辩证关系。

引用示例

> “匡衡凿壁偷光的微光,照亮了求知的漫漫长路。物质的匮乏,从不是精神贫瘠的借口。”

使用建议

1. 结合主题灵活化用:每个典故可适配多个主题,如“卧薪尝胆”既可写个人奋斗,亦可引申至民族复兴。

2. 融入当代视角:如将“胡服骑射”与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结合,增强时代感。

3. 引用名句增色: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可与“卧薪尝胆”联动。

更多素材:可参考《典籍里的宝藏素材》及《高考作文必备素材》,获取历史典籍金句与热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