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品常见变质现象

1. 片剂

  • 变色:表面出现花斑或颜色改变(如维生素C氧化变黄)。
  • 潮解/粘连:受潮后松散、糖衣开裂或粘连成块。
  • 异味:散发酸败味(如阿司匹林分解产生醋酸味)。
  • 2. 胶囊剂

  • 外壳变形:变软、破裂或内容物漏出。
  • 粘连/异味:胶囊间黏连或散发霉味。
  • 3. 液体药物

  • 溶液:分层、浑浊、沉淀或絮状物(如糖浆酸败)。
  • 混悬剂/乳剂:振摇后无法分散均匀或出现油水分层。
  • 4. 颗粒剂/冲剂

  • 结块:受潮后颗粒粘连成硬块。
  • 5. 注射剂

  • 澄明度改变:液体浑浊、结晶或沉淀;粉针剂结块不散。
  • 6. 外用药

  • 膏剂/栓剂:水油分层、发霉、软化(栓剂冷藏后可恢复)。
  • 滴眼液/滴耳液:开封后出现絮状物、变色或结晶。
  • 二、科学判断药品变质的方法

    1. 观察法

  • 颜色与形态:与说明书性状对比,如药片变色、胶囊破裂、液体浑浊等。
  • 沉淀与分层:溶液类药品出现不可逆沉淀或分层。
  • 2. 嗅闻法

  • 异味检测:酸败味、霉味或刺鼻化学气味(如碘伏挥发后异味)。
  • 3. 触感法

  • 潮解/粘连:药片松散、胶囊变软。
  • 硬度变化:栓剂过度软化或膏剂变硬。
  • 4. 有效期与储存条件

  • 有效期判断:超过有效期或开封后超过使用期限(如滴眼液开封后最多4周)。
  • 储存不当:未按说明书要求避光、冷藏或密封保存导致变质。
  • 5. 特殊剂型检查

  • 泡腾片:遇水未迅速溶解或产生气体异常。
  • 生物制品:冻干粉针剂融化或混悬液分层。
  • 三、变质原因与预防措施

    1. 环境因素

    高考复习必看:药品常见变质现象及科学判断方法

  • 温度:高温加速分解(如栓剂融化),低温导致冻裂。
  • 湿度:湿度过高引发潮解、霉变(如颗粒剂结块)。
  • 光照:光敏感药物(如维生素A)避光保存。
  • 2. 储存要点

  • 分类存放:内服与外用药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 密封防潮:使用干燥剂或原包装保存。
  • 3. 定期清理

  • 药箱检查:每3个月检查一次,清理过期或变质药品。
  • 四、高考高频考点总结

  • 变质现象与剂型对应:如片剂变色、胶囊粘连、液体浑浊等。
  • 科学判断依据:颜色、气味、形态变化结合储存条件。
  • 特殊药品处理:如生物制品需冷藏,滴眼液开封后有效期缩短。
  • 复习提示:结合《中国药典》对药品开封后使用期限的规定(如眼用制剂4周),理解变质与储存条件的关联性。

    参考来源:网页2、3、10、11、18、20、31、44、4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