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 联系招生考试部门

若发现志愿被他人代填或篡改,应立即向当地教育考试院或招生办投诉,要求核查并更正志愿信息。部分省份在投档前仍有调整机会。

示例:贵州考生小杨志愿被代填后,湖南省教育厅介入调查并承诺严肃处理,考生及时投诉可能挽回损失。

2. 更改账户密码

修改高考报名系统、录取查询平台等关联账号的密码,避免进一步信息泄露。

二、固定证据,明确侵权主体

1. 收集证据

  • 保存篡改后的志愿截图、通话记录、短信或邮件等电子证据。
  • 记录侵权方的联系方式(如招生人员姓名、机构名称等)。
  • 2. 核实信息泄露途径

    若怀疑是学校、招生机构或网络平台泄露信息,可通过技术手段(如查询登录日志)或联系平台核查。

    三、通过行政与法律途径维权

    1. 行政投诉与报案

  • 向教育部门、公安机关、网信办等举报侵权行为。例如,招生人员非法获取考生密码代填志愿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 若涉及诈骗或身份盗用,需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证据。
  • 2. 民事诉讼

  • 侵权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032-1038条,未经同意处理个人信息构成民事侵权,可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例如,考生因信息泄露错失本科录取机会,可起诉索赔。
  • 典型案例参考:杭州互联网法院曾判决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者赔偿损失并公开道歉。
  • 3. 刑事追责

    若信息滥用涉及犯罪(如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可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根据《刑法》第253条,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高考录取后个人信息被滥用该如何维权

    四、加强防范与后续保护

    1. 提高信息保护意识

  • 不向他人透露准考证号、密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 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录取通知书、志愿填报表等含个人隐私的内容。
  • 2. 关注信用与账户安全

    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防止冒名贷款或办卡;安装安全软件防范网络攻击。

    五、社会监督与政策建议

    1. 推动信息公开与监管

    呼吁教育部门优化志愿填报系统安全措施(如增加指纹验证),并加强招生机构合规培训。

    2. 公益诉讼与集体维权

    若信息泄露影响多人,可联合其他受害者通过公益诉讼维权,如杭州首例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

    总结:维权需结合行政、民事、刑事多途径,及时止损的同时追究责任。考生应保留证据链,主动联系监管部门,必要时寻求律师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