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即报警并固定证据

1. 第一时间报案

发现志愿被篡改后,应迅速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篡改行为的初步证据(如登录异常记录、志愿修改截图等)。公安机关会根据《刑法》第286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介入调查,锁定篡改者身份。

案例参考:2024年内蒙古王某某篡改同学志愿案中,警方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嫌疑人并刑拘。

2. 保存关键证据

高考志愿被篡改后如何通过公安机关追回损失

  • 登录系统的IP地址、时间记录;
  • 原始志愿与篡改后的志愿对比截图;
  • 与篡改者的矛盾关系证明(如聊天记录、证人证言)。
  • 二、联系教育部门恢复志愿

    1. 申请志愿恢复

  • 若在志愿填报截止前发现篡改,可联系当地招生部门,通过警方提供的证明文件申请恢复原始志愿(如后台数据核查或纸质志愿补填)。
  • 案例:浙江台州考生陈某篡改案中,教育考试院通过后台记录恢复了原始志愿。
  • 2. 补录或特殊处理

    若已错过截止时间,需与教育部门协商。例如,陕西师范大学曾因舆论关注补录被篡改考生,但此类情况依赖个案处理,需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协作。

    三、追究篡改者法律责任

    1. 刑事责任

    篡改行为可能构成以下罪名:

  •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系统数据进行删除、修改,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如山东程某篡改3人志愿被判6个月)。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若通过窃取密码实施篡改(如山东赵某案),最高可判7年。
  • 2. 行政责任

    情节较轻的(如未造成严重后果),篡改者可能被行政拘留(如湖北项某宇篡改同学志愿被拘5日)。

    3. 民事赔偿

    考生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 直接损失:复读费用、交通费、误工费等;
  • 精神损害赔偿:因篡改导致的心理创伤(需提供医疗证明)。
  • 四、预防与后续措施

    1. 加强账户安全

  • 设置强密码(数字+字母组合),避免使用初始密码;
  • 开启短信验证或人脸识别(部分省份已试点)。
  • 2. 完善系统防护

    呼吁招生平台增加动态口令、异常登录提醒等功能,减少漏洞。

    3. 法律与制度建议

  • 推动立法明确篡改志愿的独立罪名(如“侵害受教育权罪”);
  • 建立志愿确认期,允许考生二次核验。
  • 通过公安机关追回损失的核心步骤是:及时报案→固定证据→恢复志愿→法律追责。考生需主动维权,同时注意保管个人信息。若案件处理受阻,可联系媒体或教育部门介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