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修辞手法的赏析是高频考点,也是区分高分的关键。以下结合真题规律和答题策略,总结高分技巧:

一、精准辨识修辞手法

1. 明确常见修辞范围

高考高频考查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需重点掌握其定义和特征。

高考文学类文本修辞手法赏析高分技巧

  • 比喻:注意本体、喻体和相似性(如“月光如流水”);
  • 比拟:分为拟人(赋予物以人性)和拟物(赋予人以物性);
  • 借代:用特征或关联物代替本体(如“红眼睛”代指人);
  • 反复:连续或间隔重复,强调情感或结构节奏。
  • 2. 避免混淆易错点

  • 比喻 vs 比拟:比喻需本体和喻体相似,比拟直接赋予动作或情感(如“风怒吼”是拟人)。
  • 排比 vs 反复:排比需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反复是同一词语或句子的重复。
  • 二、答题规范:紧扣“三步法”

    1. 明确修辞类型

    先指出句子使用的具体修辞手法,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

    > 原句:“荷叶像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

    2. 结合文本分析构成

    需具体说明修辞的构成要素及其与文本内容的关联。

  • 比喻:说明本体、喻体及相似点;
  • 排比:列出排比句的结构和内容层次;
  • 反复:指出重复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其位置和节奏。
  • 示例

    > 原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迎接雷声。”

    >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波浪以“歌唱”“迎接”等人类动作,生动描绘其动态美和欢快情态。

    3. 点明表达效果

    人物、情节、主题、情感、语言风格等角度切入,结合修辞的普遍作用与文本特殊性。

  •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突出特征,增强感染力;
  • 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强调情感,形成节奏感;
  • 夸张:强化印象,突出事物本质;
  • 反问/设问:引发思考,加强语气。
  • 示例

    > 原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 答案:运用夸张手法,极言蜀道艰险,强化读者对险峻地势的直观感受,同时抒发诗人对自然奇景的惊叹。

    三、高分核心技巧

    1. 分点答题,逻辑清晰

    根据分值分点作答,通常每点包含“修辞类型+分析+效果”。例如6分题分3点,每点2分。

    2. 紧扣文本,拒绝套话

    避免空洞的“生动形象”等泛化表述,需结合具体内容。

  • 错误示范:“比喻使句子更生动。”
  • 正确示范:“将愁绪比作‘一川’,化抽象情感为具体意象,突出愁绪的绵密与无处不在。”
  • 3. 综合多角度分析

    单一修辞可能同时服务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或主题深化。例如:

    > 原句:“王超杰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秦琼卖马》)

    > 答案:通过反复强调“壮气不足”,既刻画了人物落魄的心境,又为后文杨成岳相助的转折埋下伏笔,深化了“人性互助”的主题。

    4. 注意语言风格匹配

    散文化语言多用比喻、通感,小说对话需分析是否符合人物身份(如文言句式体现角色文化背景)。

    四、真题实战示例

    例题(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

    “杨成岳把瓷盘掸落地上”这一情节中,分析动作描写的作用。

    高分答案

    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分析:“掸落”瓷盘的动作看似随意,实则为后文揭示杨成岳早已识破赝品埋下伏笔;

    效果:通过这一动作,展现人物隐忍、善良的性格,推动情节突转,强化“知假买假”的侠义主题。

    五、备考建议

    1. 积累高频题型模板:如比喻“本体+喻体+相似性+情感”,反复“重复内容+情感强调+结构呼应”。

    2. 精练高考真题:分析近五年真题,总结常见问法(如“赏析画线句语言特点”“分析某修辞效果”)。

    3. 强化文本细读:关注散文中抒情性修辞(如通感、象征)和小说中推动情节的修辞(如悬念、对比)。

    通过系统训练和精准答题,修辞手法赏析题将成为提分突破口。务必做到“辨识准、分析细、表达清”,方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