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分期间是网络诈骗的高发期,不法分子常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通过虚假链接、伪造信息等手段实施诈骗。以下结合多个权威来源,总结关键防范措施及注意事项:

高考查分期间如何避免网络诈骗

一、警惕常见诈骗手段

1. 虚假查分链接

  •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社交媒体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链接,声称可“提前查分”,诱导考生点击后窃取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
  • 防范提示:查分应通过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等官方渠道,切勿点击不明链接。
  • 2. 谎称可“修改分数”

  • 声称可通过“黑客技术”入侵系统修改成绩,要求支付高额费用。实际上,高考成绩发布前已加密存档,技术上无法篡改。
  • 3. 伪造录取通知书

  • 冒充高校招生办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要求提前缴纳学费或学杂费至指定账户。
  • 防范提示:录取结果应通过教育考试院官网核实,学费缴纳需通过学校官方渠道。
  • 4. 内部指标/补录名额诈骗

  • 谎称有“内部指标”“补录名额”,需支付“保证金”或“打点费”。实际上,正规招生计划公开透明,不存在“花钱买名额”。
  • 5. 教育补贴/助学金诈骗

  • 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教育补贴”为由,要求信息或支付手续费。
  • 防范提示:所有补贴均通过官方流程发放,无需提前缴费或“激活账户”。
  • 二、关键防范措施

    1. 认准官方渠道

  • 查分、填报志愿、录取查询均通过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等官方途径,避免使用搜索引擎或第三方链接。
  • 2. 保护个人信息

  • 不向他人泄露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及密码,避免在社交媒体公开录取通知书、成绩单等敏感信息。
  • 3. 核实录取信息

  • 收到录取通知后,通过学校官网或官方电话确认录取结果,核实学费缴纳账户是否为学校对公账户。
  • 4. 警惕“快速通道”承诺

  • 凡声称“百分百保录取”“低分高录”的机构或个人均为诈骗,正规招生不收取任何附加费用。
  • 5. 及时举报可疑信息

  • 若接到可疑电话或短信,保留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拨打110)或反诈中心(拨打96110)举报。
  • 三、官方查分及录取验证渠道

  • 查分平台: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官方指定App(如支付宝“高考服务”专区)。
  • 录取通知书验证:通过中国邮政EMS官网或公众号查询物流信息,比对学校官网公布的录取名单。
  • 助学金申请:通过教育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网或高校官方渠道办理,无需提前缴费。
  • 总结

    高考查分及录取阶段,所有诈骗均围绕“钱”和“信息”展开。考生和家长需牢记:官方渠道是唯一可信来源,任何额外收费或“捷径”承诺均为骗局。保持理性,及时核实,才能有效避免财产损失和信息泄露。

    更多防诈案例可参考教育部、公安部发布的官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