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古诗文鉴赏中,比喻是高频考点之一,其考法灵活多样,需结合诗句内容、情感及艺术效果综合分析。以下结合近年高考真题和典型示例,解析比喻的常见考法及答题要点:

一、考法分类与真题示例

1. 直接识别比喻类型

  • 考法:要求判断诗句是否运用比喻,并指明本体、喻体及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 示例
  • 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解析:将皓月下的山比作“青螺”,本体为山,喻体为青螺,属明喻。突出山水和谐之美,意境清新。

  •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解析:以“征蓬”“归雁”自喻,暗含漂泊之感,属借喻。

    2. 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

  • 考法:结合诗句内容,说明比喻如何增强形象性、情感传达或意境营造。
  • 示例
  •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解析:以凋零的黄花自喻,既写花败之景,又暗指人生暮年的凄凉,强化了孤寂哀婉的情感。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解析:以“白发三千丈”的夸张比喻,将抽象愁绪具象化,凸显愁思的深重。

    3. 结合主旨分析比喻的深层含义

  • 考法:通过比喻探究诗歌主旨或作者情感态度。
  • 示例
  •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解析:“繁霜鬓”比喻白发如霜,既写衰老之态,又隐喻时局艰难与人生困顿,深化了忧国伤时的悲怆。

  •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解析:以“急雨”“私语”比喻琵琶声的轻重缓急,既摹写音乐之美,又暗含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哀怨。

    4. 比较不同比喻的异同

  • 考法:对比不同诗中相似喻体的使用差异。
  • 示例
  •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解析:二者均以流水喻愁,但李词突出愁的绵长无尽,贺词则以多重意象叠加,表现愁的纷繁迷离。

    二、答题策略与模板

    1. 识别与分类

  • 明喻:出现“如”“似”“若”等喻词(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暗喻:无喻词,直接关联本体与喻体(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借喻:省略本体,仅用喻体(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以“孤帆”代指船)。
  • 2. 效果分析要点

  • 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画面感(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
  • 情感表达:通过喻体暗示情感(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以蚕丝喻相思)。
  • 意境营造:通过比喻构建特定氛围(如“月下飞天镜”以镜喻月,营造空灵之境)。
  • 3. 真题答题模板

  • 步骤
  • 1. 点明手法:准确指出比喻类型。

    2. 分析内容:联系诗句解释本体、喻体及相似点。

    3. 效果升华:结合情感或主旨,说明比喻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 示例
  • 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尾联“惭愧儿童话请缨”中,“请缨”比喻报国之志,以终军典故自嘲年老力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慨。

    三、备考建议

    1. 积累典型喻象:如“流水”(喻时间或愁思)、“浮云”(喻漂泊或小人)、“舟船”(喻人生际遇)等。

    2. 关注比喻的复合运用:常与夸张(“燕山雪花大如席”)、拟人(“云想衣裳花想容”)等手法结合。

    3. 真题训练:精练近年高考真题(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叶梦得诗、2023年全国卷杜甫诗),分析比喻与情感、结构的关联。

    高考真题解析:比喻在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考法

    通过系统掌握比喻的考法与答题逻辑,考生可更精准地破解古诗文鉴赏中的比喻类题目,提升得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