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应用与准确性

  • 语法与词汇:考查学生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正确使用英语语法、词汇的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如用词不当或表达方式不礼貌)。例如,需掌握与节日、习俗相关的特定词汇(如“symbolize”“reunion”等),并能准确描述中西文化现象。
  • 语音语调:要求发音清晰,语调自然,符合英语国家的语音习惯,例如正确区分重音、连读等语音规则,避免因语音问题造成文化误解。
  • 2. 文化敏感性与适应能力

  • 文化认知:评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例如能否理解节日(如春节与感恩节)、社交礼仪(如问候方式)、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方面的差异。
  • 文化适应:在跨文化场景中灵活调整表达方式的能力,例如在模拟对话中根据对方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回应策略,避免因文化冲突导致沟通失败。
  • 3. 跨文化沟通技巧

    高考英语口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察维度

  • 交际策略:包括有效使用非语言沟通(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应对突发文化冲突的能力,以及通过提问、澄清等方式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 互动能力:在即兴问答中展示主动沟通意愿,例如能自信地与考官互动,理解问题后作出符合文化规范的回应,体现“求同存异”的交际态度。
  • 4. 文化对比与思辨能力

  • 文化对比分析: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对比中西方文化现象(如中西医差异、节日习俗),并阐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口语测试中介绍春节与圣诞节的异同,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 批判性思维:在讨论文化话题时,需展示逻辑性观点,例如评价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 5. 语音语调与文化表达

  • 文化表达的流畅性:朗读短文时需体现对文化内容的正确理解,例如通过语调变化传达情感(如节日祝福的欢快语气),或根据文本类型调整语速(如正式演讲与日常对话的差异)。
  • 文化内涵的传递:在口语表达中融入文化元素,例如用英语介绍中医文化时,需准确使用术语(如“herbal remedy”),并体现文化自信。
  • 6. 实践应用与应变能力

  • 场景模拟:在角色扮演或情景对话中,处理跨文化冲突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回应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或模拟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协调。
  • 快速反应:在即兴问答中,需结合文化知识灵活应对,例如被问及“如何向外宾介绍中国茶文化”时,能快速组织语言并涵盖关键文化要素。
  • 评分标准中的体现

    根据网页56和29的评分细则,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贯穿多个维度:

  • 即兴问答(60分):重点考察交际能力(30分)、语法词汇(20分)、语音语调(10分)。
  • 短文朗读(40分):关注语音语调(20分)、流畅度(10分)、完整性(10分),其中完整性涉及文化内容的准确传达。
  • 总结

    高考英语口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察是综合性的,既包括语言技能的基础(如语法、发音),也强调文化认知、适应能力和实践应用。学生需通过系统学习文化对比知识(如节日、习俗、价值观)、强化口语训练(如角色扮演、即兴演讲),并借助多媒体资源(如英文影视、文化纪录片)提升跨文化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