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的核心考点,涉及分析、概括、手法鉴赏及作用探究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的详细解析,结合真题案例和答题技巧,帮生高效备考。

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

常见提问形式

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XXX的人物形象。”

2. “XXX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

3. “小说主人公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解题思路

1. 立足文本,多维分析

  • 外在特征:身份、职业、外貌、生活习惯等(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老监生”身份)。
  • 内在特征:心理情感(如坚韧、自卑)、品行操守(如正直、善良)、价值观等。需结合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细节(如祥林嫂的“眼睛忽然发光”反映其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心理)。
  • 2. 关注情节与环境

  •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如《理水》中大禹通过治水情节展现“埋头苦干”的品格。
  • 社会环境塑造共性特征,如祥林嫂的悲剧折射封建礼教对底层妇女的压迫。
  • 3. 答题规范

  • 用四字词语概括(如“隐忍坚韧”“乐观豁达”),分点列出后结合文本分析。
  • 示例

    《小步舞》中的老舞蹈师形象特点:

    怀旧守旧(过时的穿戴、对小步舞的执着);② 优雅而孤独(木偶般的舞姿、与时代脱节的悲哀)。

    高考语文人物形象塑造常见题型解析

    二、分析人物塑造手法类

    常见提问形式

    1. “小说如何塑造XXX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2. “以XXX为例,谈谈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1. 直接描写(正面)

  • 肖像、动作、语言:如《孔乙己》通过“站着喝酒穿长衫”的细节刻画其迂腐与清高。
  • 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内心,如《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展现其坚韧。
  • 2. 间接描写(侧面)

  • 对比、衬托:次要人物或环境烘托主要人物,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众人对黛玉的评价。
  • 象征与物象:如《百合花》中“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纯洁。
  • 3. 手法效果分析

  • 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如老舞蹈师的“金镶头手杖”暗示其过往辉煌;
  • 环境描写“渲染氛围”,如《边城》的湘西风光烘托翠翠的纯真。
  • 示例

    《理水》塑造“中国的脊梁”手法:

    语言描写(大禹“说干就干”的果断);② 对比(与其他官员的敷衍形成反差);③ 象征(洪水象征社会困境,大禹象征改革者)。

    三、形象作用分析类

    常见提问形式

    1. “XXX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 “分析次要人物/物象的意义。”

    解题思路

    1. 主要人物作用

  • 主题核心:如《阿Q正传》中阿Q揭示国民劣根性。
  • 情节推动:如《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引发借项链、丢项链的情节。
  • 2. 次要人物作用

  • 衬托主角:如《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的冷漠加深其悲剧性。
  • 线索功能:如《孔乙己》中“小伙计”作为叙述者串联故事。
  • 3. 物象作用

  • 象征意义:如《药》中“人血馒头”象征愚昧与革命的双重悲剧;
  • 结构串联:如《百合花》中的“百合花”多次出现,使情节紧凑。
  • 示例

    《小步舞》中的“苗圃”作用:

    环境烘托(宁静花园反衬老舞蹈师的孤独);② 象征意义(消失的苗圃象征旧时代的终结)。

    四、综合探究类

    常见提问形式

    1.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分析。”

    2. “XXX的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解题思路

    1. 判断主人公

  • 贯穿情节、决定主题的人物为主人公,如《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 2. 社会意义探究

  • 结合时代背景,如《阿Q正传》反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 分析人物共性,如闰土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 示例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意义:

    个体悲剧(被封建礼教压迫致死);② 社会隐喻(揭示旧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答题技巧总结

    1. 审题关键:区分“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注意题干要求“概括”还是“分析”。

    2. 术语积累:熟记高频词汇(如“隐忍”“迂腐”“坚韧”),避免词不达意。

    3. 结构清晰:分点作答,结合“手法+内容+效果”模板,如“对比手法(手法)——通过……情节(内容)——突出人物……特点(效果)”。

    通过系统训练和术语积累,考生可精准捕捉人物形象的核心,提升答题效率与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