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是高考政治的重点专题。以下从战略内涵、核心内容、制度保障及综合应用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战略内涵与总体框架
1. 提出背景与意义
背景:党的十九大(2017年)提出,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衰败、农业现代化滞后等现实问题,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义: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2. 总方针与总要求
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保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统筹“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布局。3. 五大振兴目标
包括产业振兴(经济基础)、人才振兴(核心支撑)、文化振兴(灵魂)、生态振兴(关键)、组织振兴(政治保障)。
4. “三步走”战略目标
2020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二、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1. 基本原则与路径
基本原则:党管农村、农民主体、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等。七条道路: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兴农、乡村善治、中国特色减贫等。2. 关键政策举措
“四个优先”: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激活土地资源。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容提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3. 脱贫攻坚衔接
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精准务实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规模性返贫。三、制度保障与政策体系
1. 法律与规划保障
《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施行)是我国首部乡村振兴法律。《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聚焦城乡融合、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2. 工作机制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3. 城乡融合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四、综合应用与热点延伸
1. 哲学视角
矛盾分析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分类发展(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等)。群众路线: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2. 时政热点链接
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产能。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商兴农”,发展农村电商。人才支撑:“神农英才”计划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3. 答题术语整合
措施类: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意义类: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传承中华文化。总结与备考建议
1. 重点记忆:总要求、五大振兴、“三步走”目标、“四个优先”等核心概念。
2. 综合运用:结合哲学原理(如矛盾论、群众史观)分析乡村振兴政策。
3. 关注时政:2024-2027年规划、粮食安全、城乡融合等最新政策动态。

通过系统梳理以上内容,考生可全面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考点,并在答题中灵活运用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法,提升论述深度。
推荐文章
高考填报志愿的最佳时间节点
2024-11-29法医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有哪些
2025-01-31压力管理课程对高考生的意义
2025-02-03专业认证与学位的重要性
2025-02-07高考调剂后的社团活动参与建议
2025-02-22经济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2024-12-19如何避免专业冷门导致的就业困难
2024-12-09动画专业的就业市场怎么样
2025-01-28阜阳各高校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如何
2025-01-28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