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相关政策文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展开,并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改革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能力的综合考查

1. 体能水平与专项技能

  • 体能测试:包括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等基础体能指标,如长跑、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的标准化测试。
  • 专项技能运用:要求学生掌握至少1-2项运动技能(如篮球、足球、游泳等),并能在比赛或展示中灵活运用技战术,体现运动认知与实战能力。
  • 运动认知:包括对运动规则、训练方法及赛事文化的理解,例如通过笔试或情境分析题考查学生对运动策略的掌握。
  • 2. 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结合

  • 高考改革强调“学用结合”,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个性化体能训练计划或分析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体现问题解决能力。
  • 二、健康行为的实践导向

    1. 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

  • 过程性评价:通过日常出勤、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健康知识应用(如科学膳食、作息管理)等记录学生的健康行为养成。
  • 健康教育知识:考核学生对营养、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等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通过案例分析题评估健康管理能力。
  • 2. 环境适应与情绪调控

  • 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如团队协作、压力应对)中的适应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比赛中的心理表现或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测试。
  • 三、体育品德的价值观渗透

    1. 体育精神与道德规范

  • 重点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公平竞争意识及规则遵守情况,例如在集体项目中观察学生的责任感与胜负观。
  • 通过情境模拟或案例分析题,评价学生在诚信自律、尊重对手等方面的表现。
  • 2. 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

  • 结合传统文化(如武术)或地方特色项目,考查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及社会价值的认同,例如通过论述题分析体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 四、考试形式与评价机制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

    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试结合

  • 过程性评价:占比约30%-50%,包括课堂表现、日常锻炼记录、体质监测等,例如深圳市将“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
  • 终结性测试:以专项技能考核为主,如篮球战术配合、游泳技术等,部分地区采用“笔试+实操”模式,如福建省的体育高考方案。
  • 2. 综合评价导向

  • 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性,避免割裂式考查。例如,广东省要求通过“运动技能测试+健康知识笔试+品德表现评价”综合评定成绩。
  • 五、政策背景与改革趋势

    1. 体育纳入高考的政策要求

  • 自2023年起,体育被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成为毕业和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多地(如北京、广东)已明确将体育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
  • 高校强基计划等招生政策中,体育测试成绩直接影响录取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 2. 核心素养与“五育融合”

  • 高考改革强调“体魄与人格并重”,通过体育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呼应《体育法》中“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已从传统的单一技能测试转向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未来,随着政策深化,考试形式将更加多元,评价机制更趋科学,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