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相关政策文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展开,并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改革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能力的综合考查
1. 体能水平与专项技能
体能测试:包括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等基础体能指标,如长跑、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的标准化测试。专项技能运用:要求学生掌握至少1-2项运动技能(如篮球、足球、游泳等),并能在比赛或展示中灵活运用技战术,体现运动认知与实战能力。运动认知:包括对运动规则、训练方法及赛事文化的理解,例如通过笔试或情境分析题考查学生对运动策略的掌握。2. 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结合
高考改革强调“学用结合”,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个性化体能训练计划或分析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体现问题解决能力。二、健康行为的实践导向
1. 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
过程性评价:通过日常出勤、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健康知识应用(如科学膳食、作息管理)等记录学生的健康行为养成。健康教育知识:考核学生对营养、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等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通过案例分析题评估健康管理能力。2. 环境适应与情绪调控
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如团队协作、压力应对)中的适应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比赛中的心理表现或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测试。三、体育品德的价值观渗透
1. 体育精神与道德规范
重点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公平竞争意识及规则遵守情况,例如在集体项目中观察学生的责任感与胜负观。通过情境模拟或案例分析题,评价学生在诚信自律、尊重对手等方面的表现。2. 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
结合传统文化(如武术)或地方特色项目,考查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及社会价值的认同,例如通过论述题分析体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四、考试形式与评价机制

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试结合
过程性评价:占比约30%-50%,包括课堂表现、日常锻炼记录、体质监测等,例如深圳市将“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终结性测试:以专项技能考核为主,如篮球战术配合、游泳技术等,部分地区采用“笔试+实操”模式,如福建省的体育高考方案。2. 综合评价导向
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性,避免割裂式考查。例如,广东省要求通过“运动技能测试+健康知识笔试+品德表现评价”综合评定成绩。五、政策背景与改革趋势
1. 体育纳入高考的政策要求
自2023年起,体育被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成为毕业和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多地(如北京、广东)已明确将体育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强基计划等招生政策中,体育测试成绩直接影响录取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2. 核心素养与“五育融合”
高考改革强调“体魄与人格并重”,通过体育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呼应《体育法》中“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重点,已从传统的单一技能测试转向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未来,随着政策深化,考试形式将更加多元,评价机制更趋科学,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推荐文章
深圳的专业选择建议
2024-12-21艺术类专业的面试内容通常是什么
2024-11-16大学专业转专业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2024-12-09报名苏州后如何查看录取信息
2025-02-06未来十年,哪些行业需求将上升
2024-11-05春季高考的复习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2025-02-22山大高考(千万别来山东大学)
2023-12-20高考后如何利用暑期提升专业能力
2024-11-11文科专业有哪些发展方向
2025-02-05法学专业的就业机会有哪些
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