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原因: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电子层数不变导致原子收缩。
应用:比较原子半径大小(如第三周期:Na > Mg > Al > Si > P > S > Cl)。
二、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
非金属性(得电子能力):从左到右逐渐增强。
判断依据:
1. 金属性:单质与水/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如NaOH > Mg(OH)₂ > Al(OH)₃)。
2. 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如HCl > H₂S)、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如HClO₄ > H₂SO₄)。
特殊注意:第2、3周期中,N的电离能大于O,Mg的电离能大于Al,属于反常现象。
三、化合价规律
应用:推断元素可能的化合价(如第三周期:Na⁺、Al³⁺、S⁻²等)。
四、电离能与电负性的变化
应用:判断化学键类型(如电负性差大的元素易形成离子键)。
五、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变化
1.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2. 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如H₂O > NH₃ > CH₄)。
3. 最高价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
六、高频易错点
1. 最高正价与主族序数的关系:O、F无最高正价,主族元素最高正价=主族序数。
2. 电离能反常现象:全充满(如N的2p³)或半充满(如Mg的3s²)状态更稳定。
3. 对角线规则: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元素性质相似(如Li与Mg、Be与Al)。
4. 离子半径比较:同周期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如S²⁻ > Cl⁻ > Na⁺ > Mg²⁺)。
七、典型题型示例
1. 选择题:比较同周期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氢化物稳定性等)。
2. 推断题:根据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性质(如最高价氧化物、氢化物酸性等)。
3. 实验题:通过金属与水/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性强弱。
通过掌握以上规律,结合具体元素实例(如第三周期、第ⅡA和ⅦA族),可系统应对高考中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的各类题型。建议通过真题练习强化应用能力(参考网页30、32的例题)。
推荐文章
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如何
2025-01-13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修课程是什么
2025-02-12高考填报时偏远地区院校的性价比如何评估
2025-04-06学习焦虑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2024-11-29高考志愿填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2025-02-04专业级差规则调整如何影响考生志愿排序
2025-04-0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是什么
2025-01-21如何平衡艺术专业训练与课外活动时间
2025-03-28身份证明文件有哪些替代选项
2024-12-12医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什么
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