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题思路

1. 确定炼字对象

  • 常见锤炼词类: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虚词(副词、连词)、色彩词、拟声词等。
  • 特殊类型“诗眼”:能体现全诗情感或主旨的关键字,如“愁”“孤”“惊”等。
  • 2. 分析角度

  •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为拟人)。
  • 词性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如“山光悦鸟性”的“悦”)、名词作动词等。
  • 意境与画面感:通过关键字营造画面(如“大漠孤烟直”的“直”与“圆”)。
  • 情感表达:字词隐含作者情感(如“荒烟几家聚”的“荒”“瘦”表现凄凉)。
  • 3. 关联全诗

  • 结合诗句内容、主题及背景分析,避免孤立解读。例如,“断蓬”比喻漂泊命运(《九日送别》)。
  • 二、答题规范

    通用模板

    1. 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意活用或特殊用法。

    2. 扣文本:将字放回原句,描述其描绘的景象或情境。

    3. 谈效果:从手法、意境、情感、结构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分点示例(以动词为例):

    > 例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斗”“攒”的赏析(岑参《早上五盘岭》)

    > 答案

    > ①“斗”字本义为争斗,以拟人手法写出两岸崖石如猛兽对峙的陡峭峥嵘之势;

    > ②“攒”意为攒聚,生动刻画出群峰相连、密集重叠的形态;

    > ③两字共同渲染了蜀道奇险壮阔的意境,暗含诗人对自然之力的惊叹。

    三、不同词类的答题要点

    1. 动词

  • 作用:化静为动,增强画面动态感(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
  • 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赋予笛声拟人化的哀愁。
  • 2. 形容词

  •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或情感色彩(如“瘦野一刀田”的“瘦”表现贫瘠)。
  • 示例:“寒山常带斜阳色”的“常”强调时间频度,增强苍凉感。
  • 3. 叠词/拟声词

    古诗炼字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规范是怎样的

  • 作用:增强节奏感、画面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萧”摹声)。
  • 示例:“漠漠水田飞白鹭”的“漠漠”营造迷蒙意境。
  • 4. 虚词/副词

  • 作用:强化情感或逻辑关系(如“莫放春光造次归”的“莫”体现挽留之情)。
  • 示例:“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越”展现豪迈气概。
  • 四、特殊题型处理

    1. 比较型(如“某字能否替换为另一字?”):

  • 答题思路
  • ①否定替换,强调原字更贴切;

    ②对比两字在含义、手法、意境上的差异(如“一枝开”比“数枝开”更符合“早梅”主题)。

    2. 诗眼型

  • 答题思路
  • ①找出全诗核心字词;

    ②分联分析如何围绕该字展开内容(如《秋杪江亭有作》围绕“寂寞”写景抒情)。

    五、易错点提醒

    1. 脱离文本:避免单纯解释字义,需结合诗句具体内容。

    2. 忽略手法:如未点明拟人、比喻等手法,可能失分。

    3. 情感偏差:需联系诗人背景(如贬谪、思乡等)准确分析情感。

    六、真题演练

    例题:“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碎”“咽”的赏析:

    > 答案

    > ①“碎”形容马蹄声细碎凌乱,“咽”指号角声低沉如哽咽;

    > ②两字以声衬静,凸显行军纪律严明与环境的肃杀;

    > ③表达红军克敌的坚定意志,同时暗含战斗的悲壮感。

    通过以上步骤,可系统解答古诗炼字题,既符合答题规范,又兼顾深度分析。建议结合具体诗歌多练习,强化对不同词类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