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地理基础

1. 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

包括地球自转、公转对昼夜和季节的影响,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以及全球气候分布与气候变化机制(如温室效应、极端天气成因)。这些知识是理解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碳排放分配等议题的基础。

2. 资源分布与环境问题

学习地球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的全球分布规律,例如中东石油资源、南美洲水资源等。同时涉及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与国际环保合作(如《巴黎协定》)直接相关。

二、人文地理与国际关系

1.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事务课程涉及哪些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点

分析国际贸易路线、跨国公司布局(如苹果供应链分布)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欧盟、东盟)的地理因素。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也涉及难民问题、跨国劳动力流动等国际议题。

2. 地缘政治与冲突

结合区域地理知识,理解领土争端(如南海问题)、资源争夺(如北极航道开发)的地理背景。例如,中东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政治冲突的关系。

三、区域地理与案例研究

1. 世界地理分区特征

掌握各大洲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如非洲的干旱与粮食安全、东亚的季风气候与农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能力是评估国际合作需求(如南南合作)的关键。

2. 典型案例分析

例如,欧盟的区域一体化与其地理条件(如交通网络、资源互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缘经济布局,均需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多维度解读。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全球治理

1. GIS与遥感技术应用

学习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环境变化(如亚马逊雨林砍伐)、评估灾害风险(如台风路径预测),这些技术在国际应急响应和资源管理中广泛应用。

2. 全球性问题解决

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清洁能源”“陆地生态保护”等议题,需综合自然地理(能源分布)与人文地理(政策协调)知识。

五、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强调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正是分析国际事务中复杂问题(如跨国污染治理、跨境水资源分配)的思维工具。例如,通过“区域认知”理解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影响。

国际事务课程需依托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原理、人文地理规律及区域地理知识,结合案例分析与技术应用,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解读全球性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常通过“气候变化谈判模拟”“资源冲突辩论”等活动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