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认为,大众传媒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信息传播,能够塑造受众对现实的认知和价值观。对于高考生这一群体而言,其在高中阶段接触的教育内容、媒体环境及社会文化氛围,均可能通过“培养”机制对其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结合要求中的相关研究,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培养理论对高考生价值观形成的长期作用机制及影响路径:
一、教育体系作为媒介的“培养”作用
高考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本身即是一个系统性媒介。根据网页37提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强调“价值引领、素养导向”,其内容设计直接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例如:
1. 课程内容的渗透:高中政治课程通过系统化教学(如价值观、人生观知识点),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中。例如,网页53和54提到的高考政治知识点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集体利益优先”等原则,这些内容通过长期学习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
2. 考试评价的导向:高考命题注重情境化设计,通过模拟真实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公共治理等),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强化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形成“主流效果”(Mainstreaming)。
二、媒介环境对价值观的长期塑造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综合影响:
根据培养理论的“回响效果”(Resonance),当媒介信息与个人经验趋价值观的强化效果更为显著。例如:
2. 校园文化的隐性培养:
校园网、宣传栏等媒介通过日常渗透传递价值导向。例如,网页47中提到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题”,主张通过案例教学、主题班会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形成持续性的“象征性现实”建构。
三、培养理论的“分层影响”与个体差异
1. 第一级信念与第二级信念的分化:
根据网页1的解析,高考生对价值观的接受可分为两个层次:
2. 群体差异的调节作用:
不同家庭背景、地域的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例如,网页30指出,教育可以调节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城市学生因接触更多多元化信息,可能更易形成批判性思维;而农村学生若长期依赖单一媒介(如教材),其价值观可能更趋保守。
四、长期影响的具体表现
1. 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长期接受思政教育和主流媒体信息的高考生,更倾向于将“集体利益优先”“诚信守法”等规范视为理所形成稳定的道德准则。
2. 对个人发展的认知:
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通过长期备考过程,可能将“综合素质提升”而非“分数至上”作为人生目标。
3. 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
媒介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输出(如历史课程中的革命精神、时政新闻中的国家成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优化培养机制的策略建议
1. 增强媒介内容的真实性:避免“刻板化”宣传(如对农民工的片面报道),通过多角度案例呈现复杂社会现实,减少认知偏差。
2. 强化校园媒介的互动性:利用校园网、公众号等平台开展价值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内容生产,提升信息内化效果。
3. 家校社协同培养:结合网页47的课题研究,建议将家庭教育(如家风建设)与社会实践(如社区服务)纳入培养体系,形成多维度的价值观塑造网络。
培养理论揭示了高考生价值观形成的长期性与系统性:教育体系、媒体环境及社会实践共同构成“培养”网络,通过重复、一致的信息传播,塑造其对现实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未来需进一步关注媒介分众化趋势下的差异化影响,并通过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内化。
推荐文章
2019年山东高考报名的特殊情况处理方式是什么
2025-02-18数据分析专业需要掌握哪些工具
2025-01-13贵州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2025-02-19计算机专业在江西师院的热门程度如何
2025-01-09医学专业分为哪几类
2024-12-31高考生如何获取专业信息
2025-01-09高考志愿填报中有哪些常见名词
2025-02-14高考恢复后的教育公平问题
2025-01-29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什么
2024-12-12调剂生的学费政策是怎样的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