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器材与准备

  • 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已知焦距,通常选择10-20cm)、蜡烛(或LED光源)、光屏、火柴、刻度尺。
  • 共轴调节: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确保像成在光屏中央)。
  • 2. 实验操作步骤

  • 步骤1:物距u>2f
  • 将蜡烛置于两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直至出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记录物距(u)和像距(v)。
  • 步骤2:u=2f
  • 移动蜡烛至两倍焦距处,光屏上呈现倒立、等大的实像。
  • 步骤3:2f>u>f
  • 蜡烛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投影仪原理)。
  • 步骤4:u=f
  • 蜡烛移至焦点处,光屏上无法成像(此时光线平行射出)。
  • 步骤5:u<f
  • 移走光屏,透过透镜直接观察蜡烛,可见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原理)。
  • 3. 实验结论

  • 成像规律口诀
  •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
  • 具体规律
  • u>2f:倒立缩小实像(应用:照相机);
  • 2f>u>f:倒立放大实像(应用:投影仪);
  • u<f: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放大镜)。
  • 4. 实验注意事项

  • 光屏无像的可能原因
  • 蜡烛在焦点内(u≤f);
  • 三心未共轴;
  • 光具座长度不足(像距超出范围)。
  • 动态变化分析
  • 蜡烛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上移,需调整光屏或透镜位置。
  • 遮挡透镜的影响
  • 遮挡部分透镜,光屏上仍能成完整像,但亮度降低。
  • 二、高考命题角度及高频考点

    1. 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

  • 焦距测量
  • 平行光聚焦法(太阳光最小亮斑法)或等大实像法(u=2f时,u=2f,v=2f)。
  • 光屏调节
  • 若像偏左/右/上/下,需调整蜡烛或透镜位置(如“像偏左上,蜡烛左上移”)。
  • 2. 成像规律判断

  • 图像性质判断
  • 根据物距与焦距关系,判断像的虚实、正倒、大小(如选择题常见“u=15cm,f=10cm,求像性质”)。
  • 动态变化问题
  • 蜡烛移动时像距与像大小的变化(如“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 3. 实验故障与改进

  • 光屏无像的原因
  • 三心未共轴、物距≤焦距、光具座过短等。
  • 实验优化
  • 用LED光源替代蜡烛(成像稳定、便于比较)。
  • 4. 跨知识点综合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高考命题角度

  • 光路图与公式结合
  • 结合公式 ( frac{1}{f} = frac{1}{u} + frac{1}{v} ),计算像距或焦距。
  • 应用实例分析
  •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与成像条件对应。
  • 5. 真题示例

  • 示例1(福建卷):
  • 问题:调节三心高度后,光屏上仍无像的可能原因?
  • 答案:蜡烛在焦点内或光具座过短。
  • 示例2(河北卷):
  • 问题:当物距u=2f时,若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如何调整光屏?
  • 答案:光屏需靠近透镜。
  • 三、总结与备考建议

  • 实验核心:理解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掌握动态变化的逻辑。
  • 备考策略
  • 1. 熟记成像规律口诀,结合光路图理解;

    2. 通过真题训练实验故障分析和动态变化问题;

    3. 注意实验细节(如共轴调节、光源选择)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