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关闭后,考生和家长仍需警惕针对录取结果、补录通知等环节的钓鱼网站诈骗。以下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出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一、识别钓鱼网站的核心方法
1. 核查官方渠道
所有录取信息、补录通知均以省级教育考试院或高校官网公布为准,切勿轻信短信、邮件中的链接。教育部明确提醒,正规招生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发送通知。查看网址细节:钓鱼网站常通过“错位域名”(如将“.”改为“.com”)或近似名称(如“北犬大学”仿冒“北京大学”)伪装。建议手动输入官网地址或通过权威搜索引擎访问。检查网站安全标识:正规网站通常以“2. 警惕“特殊渠道”骗局
诈骗分子可能谎称有“内部补录名额”“降分录取”等,诱导考生访问虚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或转账。需注意:高校招生计划公开透明,不存在“内部指标”。案例参考:2021年山东日照警方破获的“特招入学”诈骗案中,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文件骗取手续费,最终被追回24万元。二、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的关键措施
1. 保护敏感数据
妥善保管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避免在非官方平台填写。钓鱼网站常通过虚假查分、录取查询页面窃取信息。案例警示:2021年河北衡水考生因同学恶意篡改志愿导致录取失败,最终篡改者被追究刑责。2. 避免点击可疑链接
不轻信“提前查分”“补录通知”等短信链接,此类链接可能植入木马或跳转至钓鱼页面。例如,2019年有家长因点击“提前查分”链接导致网银被盗。使用安全工具: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更新,部分工具可识别并拦截钓鱼网站。三、遭遇诈骗后的应对策略
1. 立即采取止损行动

若已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需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证据:保存诈骗短信、邮件、网站截图及交易记录,便于后续追查。2. 举报钓鱼网站
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或国家反诈中心APP提交诈骗信息,协助打击犯罪。案例参考:2025年1月被举报最多的钓鱼网站包括假冒招商银行、腾讯公司等,部分通过伪造“账户异常”通知实施诈骗。四、心理防范与长期安全意识
1. 理性对待“高回报承诺”
警惕“高价志愿填报服务”“保录取”等话术,教育部从未认证“高考志愿规划师”资质,所谓“专家”多为临时培训人员。案例警示:2020年陈同学因轻信“专家”指导支付高额费用,最终未被录取且遭拉黑。2. 增强信息核验习惯
对任何要求转账或提供隐私信息的通知,主动通过官方电话或线下渠道核实。例如,假冒高校网站可通过中网“可信网站”验证标识辨别。总结
志愿填报系统关闭后,诈骗分子可能利用考生及家长的焦虑心理,通过伪造补录通知、录取查询等钓鱼网站实施诈骗。防范核心在于:认准官方渠道、保护个人信息、保持理性判断,并掌握快速止损与举报的途径。教育部、反诈中心等机构已建立多重防护机制,考生及家长需积极配合,共同筑牢反诈防线。
推荐文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2024-10-21艺术设计校考马克笔品牌及型号推荐指南
2025-04-0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导向专业
2025-01-23艺术创作中的自我表达重要吗
2024-11-19精细化工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2024-11-21国际关系专业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025-01-12陕西高考志愿中的热门专业有哪些
2025-02-19二本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是怎样的
2024-12-14物理科目有哪些常见考点
2025-02-11传媒学专业的职业选择与发展方向是什么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