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二者在目标、内涵与实践层面具有高度一致性,需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创新,将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深度结合。以下是具体的融合路径及实践策略:

一、课程融合:以思政教育为纽带

1. 课程思政化设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相结合。例如,通过讲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与强国使命的关联;在历史、语文等学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强化“爱国”“敬业”等价值观的认同。

2. 跨学科渗透

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穿插科学家爱国事迹,培养“敬业”“创新”精神;在艺术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以美育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路径

二、文化浸润:构建多维育人场域

1. 校园文化营造

通过红色校史墙、爱国主义标语等实体文化载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打造沉浸式教育环境。例如,举办“诚信考试”“法治宣传周”等活动,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

2. 家庭与社会协同

开展“家校共育”主题活动,鼓励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传递“友善”“和谐”的家庭美德;联合社区组织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奉献”“责任”的价值。

三、实践养成:深化知行合一

1. 红色研学与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结合“爱国”与“奋斗”精神教育;开展西部计划、社区服务等实践,引导学生将“敬业”“诚信”融入实际行动。

2. 文化体验与创新表达

通过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鼓励学生创作爱国主题新媒体作品(如短视频、微电影),以“创新”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网络赋能:创新教育与传播方式

1. 新媒体平台建设

利用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平台开设“爱国微课堂”,以“精品云课”形式整合红色故事与核心价值观案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载体,打造“爱国议题”互动空间,增强青年参与感。

2. 网络环境治理

加强网络监管,抵制极端言论和错误思潮,依托主流媒体传播“理性爱国”理念,防止价值观扭曲。

五、制度保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1. 法治化支撑

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分工;通过《国旗法》《国歌法》等仪式教育强化国家意识。

2. 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学生爱国行为与价值观践行档案,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表彰道德模范、优秀党员等典型,形成示范效应。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需构建“课程—文化—实践—网络—制度”五位一体的协同体系,既要依托传统教育场域,也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创新需求。通过多元路径的深度整合,才能实现爱国情怀与价值准则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