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设计学专业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科研平台体系,有效整合学术资源与产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以下是其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举措:
一、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强化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
1.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引智基地
设计学院设有教育部“体验设计前沿方法与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设计学领域唯一),聚焦体验设计与数字技术创新,吸引国际顶尖学者合作研究。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文化遗产保护、智能可穿戴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实践机会。例如,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围绕产品创新、服务系统设计等方向,联合企业开展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强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 跨学科实验平台
学院建设了“设计技术实验室-创业工坊-产业联合实验室”三级实践体系。例如,设计技术实验室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推动智能交互设计研究;产业联合实验室与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企业合作,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参与产品研发。
二、以学科交叉推动创新思维培养
1. 教学模式革新
学院通过“整合创新实验班”等试点项目,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融合艺术、工程、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陈香副教授的《设计交叉与融合:创造性未来教学模式》提出系统性跨学科课程设计,强调多维思维训练与问题导向学习,例如联合米兰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交叉课程。
2. 科研项目驱动学习
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如“中国城市形象设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学生可参与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研究。例如,智能服装与可穿戴设计研究团队结合纺织工程与数字技术,指导学生开发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与智能穿戴设备,研究成果多次获国际设计奖项。
三、国际化协同与产教融合
1. 国际合作平台
通过“联合工作坊-英文课程-交换生”体系,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合作开展“体验设计前沿方法与技术”联合培养项目,提供博士生联合科研机会。参与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学生全球视野。
2. 产业对接与创新创业孵化
学院与美的、上汽等500强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例如,数字体验交叉卓越创新班联合企业导师,围绕智能交互、数字影像等领域开展实战项目,学生成果可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创业工坊则为学生提供从概念设计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支持,孵化出多项专利与创业案例。
四、高端人才培养与学术生态构建
1. 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设计学科拥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资格,博士点覆盖智能交互、数字艺术理论等前沿方向。通过博士后流动站(如系统创新与设计战略研究方向)吸引高层次人才,形成“导师-博士后-博士生”科研梯队,推动学术传承与创新。
2. 学术论坛与智库平台
定期举办“新时代设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邀请清华大学鲁晓波、浙江大学孙凌云等专家探讨AI时代设计教育变革,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改革。例如,2023年论坛聚焦“大模型与设计范式迁移”,推动学生探索人机协作设计的前沿方法。
江南大学设计学专业通过国家级平台支撑、跨学科融合、国际化协同、产业联动四大路径,构建了“科研-教学-实践”闭环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将科研前沿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真实场景的沉浸式学习,培养学生整合创新能力与全球竞争力,成为国内设计教育改革的标杆。
推荐文章
高考志愿规划师如何制定咨询流程
2025-01-07网络安全专业的热门证书有哪些
2025-03-05高考复读生的理科复习策略
2024-12-27高考生必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2025-04-04高考成绩查询是否有时间限制
2025-02-12艺术生如何提升临场发挥能力
2024-12-15专业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平衡如何找到
2024-10-25什么是收敛性与发散性
2025-02-28的志愿填报流程是怎样的
2025-02-03调剂录取的考生能否获得校级活动优先报名权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