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气污染类

例题1(2023湖南卷)

某地冬季PM2.5污染严重,分析污染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要点

1. 成因

  • 自然因素:逆温天气抑制污染物扩散;静风频率高,湿度大,颗粒物易积聚。
  • 人为因素:冬季燃煤供暖排放大量烟尘;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放。
  • 2. 措施

  • 技术层面:推广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替代燃煤;安装脱硫、脱硝设备。
  • 管理层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
  • 例题2(2017全国卷Ⅲ)

    分析人工橡胶林湿度低于天然雨林的原因。

    答案要点

  • 植被结构差异:人工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低,截留降水能力弱;地表缺乏草本层保护,水分蒸发快。
  • 土壤影响:天然林土壤有机质丰富,保水性强;人工林土壤裸露,蓄水能力差。
  • 二、水污染类

    例题3(2017全国卷Ⅱ)

    南方红壤丘陵区“红色荒漠”治理中,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为何比人工松林更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要点

  • 植被结构:次生林物种多样性高,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强;多层林冠可减缓地表径流,促进下渗。
  • 生态功能:天然林涵养水源能力更强,减少土壤侵蚀。
  • 例题4(2020海南卷)

    海南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 环境压力:旅游业发达导致垃圾量激增;热带气候下垃圾易腐烂,污染地下水。
  • 资源化需求:垃圾分类可回收塑料、有机物等,减少填埋占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 三、土壤与固废污染类

    例题5(2017全国卷Ⅰ)

    分析某林区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答案要点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高考典型例题分析

  • 生态竞争:柽柳种子多、繁殖快,侵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侧枝密集抑制乔木幼苗生长。
  • 食物链破坏:改变原有植被结构,导致植食动物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
  • 例题6(模拟题)

    某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提出修复措施。

    答案要点

  • 物理化学法:客土置换、化学淋洗;
  • 生物修复:种植超积累植物(如蜈蚣草吸收砷);引入微生物降解污染物。
  • 四、综合防治技术类

    例题7(2022广东卷)

    渤海湾湿地保护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答案要点

  • 湿地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
  • 威胁:填海造陆导致栖息地减少;工业污染影响食物来源。
  •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岸带生态修复;控制工业污水排放。
  • 例题8(2017江苏卷)

    分析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生态效益。

    答案要点

  • 资源化:废弃物(如秸秆、粪便)转化为沼气、有机肥,减少污染;
  • 减量化:通过再生资源流降低能源消耗;
  • 产业协同:农业与工业结合,形成闭合循环系统。
  • 答题策略总结

    1. 审题关键

  • 区分污染类型(大气、水、土壤等)和问题指向(成因、危害、措施)。
  • 结合材料信息(如气候、地形、产业活动)具体分析。
  • 2. 知识点链接

  • 技术原理:如活性污泥法(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电除尘(静电吸附颗粒物)等。
  • 政策导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3. 规范答题:分点作答,逻辑清晰(如“自然+人为”因素;“技术+管理”措施)。

    参考资料:以上例题解析综合自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备考时需结合课本知识强化核心考点(如《环境工程学》中的水处理工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