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的环境描写类题型是语文考试中的核心考点之一,其深层考查目标不仅在于学生对文字表象的理解,更在于对文本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深化及艺术手法的综合把握。以下从不同维度解析其深层考点及答题策略:

一、环境描写的核心功能与考查方向

1. 环境与主题的关联

  • 深化主题:环境描写常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暗示主题。例如,《葵花之最》中昆仑山的极寒环境与葵花的顽强生长形成对比,象征生命在逆境中的坚韧,揭示“守望生命”的主题。
  • 揭示社会本质:社会环境描写(如《东坛井的陈皮匠》中的古城风貌)可反映时代背景、文化传统或社会矛盾,暗示人物命运与主题走向。
  • 2. 环境对人物的多维塑造

  • 心理映射:自然环境如“阴雨连绵”烘托人物压抑心情,而“阳光明媚”则暗示喜悦(如《溜索》中的峡谷描写)。
  • 身份与命运暗示:社会环境中的细节(如陈设、服饰)可暗示人物的阶级、职业或命运轨迹。例如,《祝福》中鲁镇的年关气氛暗示祥林嫂的悲剧结局。
  • 3. 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 伏笔与铺垫:环境变化常预示情节转折。例如,暴风雨前的闷热天气可能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 线索作用:反复出现的环境意象(如《百合花》中的“野菊花”)可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情节。
  • 二、环境描写手法的艺术性考查

    1. 描写技巧的多样性

  • 感官综合运用:视觉(色彩、形态)、听觉(声音)、嗅觉(气味)等多角度描写增强画面感。例如,用“丁香花的香气”与“溪水声”营造静谧氛围。
  • 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动态景物(飞鸟)与静态景物(山峦)的对比,或实景与回忆虚景的交织,增强层次感。
  • 2. 修辞与象征的深层意蕴

  • 比喻、拟人:如将“寒风”比作“刀割”,拟人化描写“月光抚慰大地”,增强感染力。
  • 象征与隐喻:例如,“废墟”象征衰败,“向日葵”隐喻希望,需结合文本主题解读。
  • 3. 结构上的特殊作用

  • 首尾呼应:开篇与结尾的环境描写形成对比或照应,强化主题。如《祝福》中除夕的热闹与祥林嫂的死亡形成反差。
  • 蒙太奇式切换:通过场景快速转换(如从市集到荒野)推动叙事节奏。
  • 三、题型分类与答题策略

    1. 环境特点概括题

  • 答题步骤
  • ① 定位描写段落,区分自然/社会环境;

    ② 提取关键词(如“萧瑟”“繁华”);

    ③ 结合“时、地、人、事、景”五要素整合特点。

  • 示例:鲁迅《故乡》开篇的“苍黄天色”“萧索荒村”,体现农村衰败的社会环境特点。
  • 2. 环境作用分析题

    现代文阅读中环境描写类题型的深层考点解析

  • 万能公式
  • 概(内容概括)-交(背景交代)-渲(气氛渲染)-烘(人物烘托)-推(情节推动)-揭(主题揭示)

  • 分点模板
  • ```

    ①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氛围;

    ② 人物角度:烘托××心理/性格;

    ③ 情节角度:为下文××情节铺垫;

    ④ 主题角度:象征××,深化××主题。

    ```

  • 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大雪”渲染悲凉氛围,推动林冲复仇情节,象征社会压迫。
  • 3. 环境描写手法赏析题

  • 答题框架
  • ① 指出手法(如白描、对比);

    ② 分析文本运用(结合具体词句);

    ③ 点明效果(如“突出荒凉感”)。

  • 高频手法
  • 白描(《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
  • 色彩渲染(《边城》中的青山绿水烘托淳朴民风)。
  • 四、易错点与提分技巧

    1. 混淆“环境特点”与“描写特点”

  • 环境特点指“景物特征”(如“阴冷潮湿”),描写特点指“艺术手法”(如“比喻”“动静结合”)。
  • 2. 忽视环境的位置作用

  • 开头的环境多“定基调”,中间环境“推情节”,结尾环境“点主题”。
  • 3. 答题模板僵化

  • 需结合文本细节灵活调整,避免套话。例如,分析《百合花》中“野菊花”时,需关联“纯洁”与“军民情谊”的象征。
  • 五、真题演练与解析(以《葵花之最》为例)

    题目:文中极力渲染昆仑山环境的恶劣,有何作用?

    答案

    环境角度:突出昆仑山严寒、缺氧的极端自然环境,营造肃杀氛围;

    人物角度:反衬葵花在绝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象征边防战士的坚韧品格;

    主题角度:通过自然与生命的对抗,深化“坚守与希望”的主题。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环境描写类题型需从文本细节入手,关联人物、情节、主题,并掌握艺术手法的多元性。日常训练中可结合经典篇目(如鲁迅、沈从文作品)进行针对性分析,强化答题逻辑与语言表达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