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高薪诱惑陷阱
1. 夸大薪资与职位包装
部分企业或中介以“高薪低门槛”“轻松入职名企”为噱头吸引学生,实际岗位可能是销售、客服等与承诺不符的职位,甚至通过虚报薪资诱导签约。例如,将普通销售员包装为“市场总监”。
防范提示:通过企业官网、工商信息平台核实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警惕无明确岗位职责的招聘广告。
2. 付费内推与实习陷阱
某些机构声称“付费即可获得大厂实习机会”,实则骗取费用或提供虚假实习证明。教育部明确提示此类行为涉嫌违法,应拒绝支付费用。
二、培训贷与借贷陷阱
1. 培训后包就业骗局
不法机构以“高薪就业需先培训”为由,诱导学生借贷支付高额培训费,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无法兑现就业承诺。例如,承诺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却仅提供基础编程课程。
防范提示:优先选择人社部门认证的正规培训机构,签订明确就业保障协议,避免签署含贷款条款的培训合同。
三、合同与试用期陷阱
1. 阴阳合同与霸王条款
部分企业为避税或降低用工成本,签订“阴阳合同”或加入“不得离职”“无条件加班”等不合理条款,侵犯劳动者权益。
防范提示:签订合同前需确认条款包含《劳动合同法》要求的必备内容(岗位、薪资、社保等),警惕口头承诺。
2. 试用期滥用
企业通过延长试用期、重复约定试用期或压低试用期薪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的80%)降低用人成本,甚至试用期结束后无故解聘。
防范提示:了解试用期法定时限(最长6个月),同一岗位不得重复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工资需明确写入合同。
四、专业选择误区与行业风险
1. “伪热门”专业陷阱
部分专业因高校包装(如工科试验班招生)看似热门,实际就业市场饱和或行业衰退。例如,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因企业规模小、岗位少,导致毕业生转行率高。
防范提示:参考权威就业报告(如麦可思数据),关注行业生命周期,新兴领域如AI、新能源更具潜力。
2. 技术迭代风险
传统高薪行业(如程序员)面临AI替代和竞争加剧,基础岗位需求下降,需向高端技术转型。例如,初级编程岗位需求减少56%,而AI算法工程师需求激增。
五、传销与信息泄露风险
1. 传销伪装与“校园创业”骗局
传销组织以“科技创业”“校园代理”名义发展下线,要求缴纳入门费或购买产品,甚至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
防范提示:警惕无实体业务、需发展下线的“项目”,入职前核实企业业务模式,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2. 个人信息泄露
求职过程中随意填写简历或泄露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可能被用于非法借贷或诈骗。
防范提示:仅在正规平台投递简历,拒绝提供与入职无关的敏感信息。
理性选择建议
1. 职业规划需多维评估:结合个人兴趣、行业趋势、技能匹配度,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高薪。
2. 利用官方资源: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获取信息,参加组织的招聘会。
3. 法律维权意识:保留合同、聊天记录等证据,遭遇侵权时拨打12333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理科高薪背后既有机遇也有暗礁,考生需以动态眼光评估专业前景,警惕虚假承诺,方能规避风险,实现长远职业发展。
推荐文章
高考填报志愿时应该关注哪些学校
2025-01-01护理学专业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2025-02-04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025-02-20高考志愿填报:如何结合社会实践经验选择适合专业
2025-04-11高考体检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2025-01-29高考志愿填报时如何选择学校的层次
2025-02-14高考与职场能力的关系
2024-12-16生物技术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2025-01-18四川省的农林类专业推荐
2024-12-25决定专业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