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量流动的核心概念与过程

1. 起点与路径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流动路径沿食物链(网)进行,依次传递至各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典型题型

  • 示例:若生产者固定能量为 (A),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为 (B),同化量为 (C),则 (C = B
  • ext{粪便量}),而传递效率为 (C/A

    imes 100%)(通常为10%~20%)。
  • 陷阱点:分解者的能量来源仅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不参与食物链能量传递。
  • 2. 单向流动与逐级递减

  • 单向性:能量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
  • 递减原因:呼吸消耗(散失为热能)、未利用能量、分解者分解。
  • 常见设问

    分析某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的形态,如森林生态系统(乔木→昆虫)可能呈现倒置的数量金字塔,但能量金字塔始终正置。

    二、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关联性

    1. 生产者

  • 核心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是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唯一来源(例外: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化能合成细菌)。
  • 关联考点
  • 生产者能量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初级消费者。
  • 典型情境:若生产者总能量为 (M_1),初级消费者总能量 (M_2),需满足 (M_1 > 5M_2) 以维持能量传递效率。
  • 2. 消费者

  • 能量分配:摄入能量 = 同化量(用于生长、繁殖)+ 粪便量(未被同化)。同化量中部分通过呼吸散失,剩余传递至下一营养级或分解者。
  • 压轴题示例

  • 若某食物链中甲(生产者)数量增加,乙(初级消费者)和丙(次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可能同步增加,但丁(分解者)数量变化需结合具体情境。
  • 3. 分解者

  • 功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参与食物链传递。
  • 易错点:分解者不构成营养级,其能量来源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
  • 真题链接

  • 若某分解者(如微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为 (D),则其来源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
  • 三、高考压轴题常见题型与解题策略

    1. 能量流动模型分析

  • 模型解读
  • 如图示能量流动模型,需明确各字母含义(如 (C

  • B) 表示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A
  • B) 表示呼吸作用耗氧量)。
  • 解题步骤
  • ① 确定各营养级能量输入与输出;

    ② 计算传递效率(不超过20%);

    ③ 结合分解者能量来源排除干扰项。

    2. 生态金字塔与能量流动关系

  • 类型对比
  • 能量金字塔:始终正置,反映能量逐级递减。
  • 数量金字塔:可能倒置(如一棵树→大量昆虫)。
  • 生物量金字塔:通常正置,但海洋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可能短暂倒置。
  • 真题示例

  • 夏季草原(草→羊)数量金字塔正置,森林(乔木→昆虫)倒置,答案选A。
  • 3. 综合应用题

  • 情境设计:结合生态工程(如秸秆生产燃料乙醇)考查能量利用率提升的途径。
  • 关键点:缩短食物链、增加分解者利用(如沼气池)。
  • 示例

  • 若利用作物秸秆生产乙醇,需分析微生物分解作用的能量转化效率及生态意义。
  • 四、解题误区与高分技巧

    1. 误区警示

  • 错误:认为分解者属于某一营养级或参与能量传递。
  • 正解:分解者仅分解有机物,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进入下一营养级。
  • 2. 高分技巧

  • 灵活运用“同化量”公式:同化量 = 摄入量
  • 粪便量(注意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 联系实际情境:如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结合,分析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五、真题演练(模拟高考压轴题)

    题目: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如图所示(单位:百万千焦),回答以下问题:

    1.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______。

    2. 能量从生产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3. 若次级消费者数量骤减,短期内生产者数量将如何变化?说明理由。

    解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组成要素关联性的高考压轴题解析

    1. 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11百万千焦);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3.0百万千焦。

    2. 传递效率为 (3.0/111

    imes 100% ≈ 2.7%)(需判断是否符合10%~20%的规律)。

    3. 生产者数量可能先增加(次级消费者减少导致初级消费者数量上升,后因过度摄食而下降),需结合具体模型分析。

    总结:能量流动的压轴题需紧扣“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结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联系,灵活运用模型分析和计算技巧。特别注意分解者的作用边界及能量传递效率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