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能力考核在社会工作专业高考中的定位与内涵

1. 实践能力考核的核心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能力考核需围绕其专业特性展开,包括个案服务、社区治理、资源整合、政策倡导等能力。例如,高考中可能通过案例分析题或情境模拟题,评估考生对弱势群体需求识别、社会问题干预策略设计等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旨在选拔具备基层服务意识社会问题解决潜力的学生,为社会治理储备专业人才。

2. 考核形式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强调多元主体协同精准服务供给,高考中的实践能力考核需体现这一趋势。例如,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分析如何通过“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或结合乡村振兴背景设计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此类考核不仅检验专业理论,更注重实务应用能力创新思维

二、社会治理创新对社会工作实践能力的要求

1.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需求

社会治理创新强调系统化、专业化、人本化,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以下能力:

  • 资源整合能力:通过链接、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资源,优化公共服务配置(如乡镇社工站建设)。
  • 政策倡导能力:将基层问题反馈至政策制定层面,推动制度完善(如参与社会救助、儿童保护等领域的政策优化)。
  • 技术应用能力:运用数字化工具(如智慧康养平台、人工智能辅助服务)提升服务效率。
  • 2. 创新治理模式对实践能力的拓展

    例如,在“大社会工作”框架下,社会工作需突破传统服务边界,参与全民性社会治理,包括信访矛盾调解、基层党建协同等。这要求考生在考核中展现对社会治理系统性思维的理解,例如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预防社会风险、促进社区自治。

    三、两者的关联性分析

    1. 实践能力考核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 高考中强调的需求评估、项目设计、危机干预等能力,直接对应社会治理中的“源头治理”和“精细化管理”需求。
  • 例如,通过考核选拔具备社区动员能力的学生,未来可在基层治理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落地。
  • 2. 社会治理创新倒逼实践能力考核改革

  • 社会治理的复杂化要求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更注重跨学科整合(如法学、心理学、公共政策)。高考考核需增加对政策敏感性决策能力的测试(如处理数字化服务中的隐私保护问题)。
  • 案例:福建省通过政策激励(如职业补贴、持证奖励)推动社工人才发展,此类政策导向可能影响高考考核对“政策应用能力”的侧重。
  • 3. 双向促进的协同效应

  • 考核内容与社会治理场景的融合:如将“数字乡村治理”“老龄化社会服务”等热点议题纳入高考案例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前沿问题。
  • 实践导向的考核设计推动治理创新:选拔出的专业人才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如“社会工作+心理干预”“社会工作+智慧社区”),反哺社会治理体系优化。
  • 四、优化建议

    1. 高考考核设计优化

  • 增加综合性情境题,模拟社会治理中的复杂问题(如社区冲突调解、多部门协作项目设计)。
  • 引入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经历评价,作为实践能力的补充考核指标。
  • 2. 教育体系与社会治理需求的衔接

  • 推动高校与地方、社会组织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基层治理一线积累经验。
  • 加强政策解读与倡导能力培养,例如通过模拟政策提案撰写考核学生的宏观思维。
  •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能力考核与社会治理创新存在双向建构关系。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关键环节,需通过科学设计考核内容,选拔具备问题解决能力政策敏感度创新思维的学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专业支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需求不断推动考核标准与教育体系的动态调整,形成“人才培育—治理实践—制度优化”的良性循环。

    社会工作专业在高考中的实践能力考核与社会治理创新关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