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试题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科学思维和生态价值观。结合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及政策文件,该理念在高考中的呈现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知识与社会热点的深度融合

1. 地理学科

可持续发展在地理试题中常以“区域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主题出现。例如:

  • 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分析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冰川的影响、提出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措施(如推广新能源、优化产业结构等)。
  • 生态脆弱区治理:通过热融湖演化案例探讨冻土退化与碳排放的关系,要求学生结合图文信息提出治理方案。
  • 农业区位分析:结合“双碳”目标,评价某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综合气候、地形、技术及政策因素。
  • 2. 政治与语文学科

  • 政策解读与价值观引导:如结合“十四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分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 作文命题:预测题目可能围绕“人与自然共生”“科技与”等主题,要求学生辩证思考发展的边界与责任。
  • 二、试题情境设计的创新性

    1. 真实问题导向

    高考命题倾向于选取现实中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如COP气候变化大会的承诺、氢能技术突破等,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 数据与图表分析:例如通过碳排放量变化曲线,推导某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跨学科整合:如地理与化学结合,分析新能源技术(如储能电池)对区域能源结构的影响。
  • 2. 开放性设问

    试题设计注重考查批判性思维,例如:

  • “是否支持某地区发展重工业”类题目,需学生权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成本。
  • 对“北极绿洲”形成的利弊分析,需结合生态演替与社会经济需求。
  • 三、核心素养与能力导向的考查

    1. 关键能力

  • 信息整合能力:如从材料中提炼“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并联系课本知识(如地理区位因素、政治宏观调控)进行论证。
  • 实践应用能力: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汇的影响,体现科学探究与实证分析。
  • 2. 价值观渗透

    试题通过情境传递生态文明理念,例如:

    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

  • 引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哲学思想,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分析塞罕坝林场案例,强调“代际公平”的重要性。
  • 四、命题形式的跨学科融合

    1. 理科综合

    物理、化学试题可能涉及新能源技术(如光伏发电效率计算)、清洁能源开发(如电解水制氢)等,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推导实际应用方案。

    2. 文科综合

    历史与政治试题可能结合工业革命的环境代价、当代环保政策演变等,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五、备考策略建议

    1. 关注热点领域

  • 科技前沿(氢能、碳捕捉技术)、时政热点(COP大会、生态保护立法)、文化传承(传统生态智慧)。
  • 2. 强化跨学科思维

  • 例如地理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整合经济、政策、技术等多维度知识。
  • 3. 模拟实练

  • 针对开放性试题(如“评价某地区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需练习多角度论证和辩证表达。
  • 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需具备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素养。其命题逻辑紧扣“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三大原则,通过真实情境、开放设问和跨学科整合,引导考生成为具有生态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