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区实习:学生被安排在社区服务中心或街道办,参与社区服务的规划与执行。例如,尝试开展社区养老、医疗、青少年矫治和幼儿日托等服务。实际操作中可能因社区的具体情况(如入住率低、目标群体不足)而调整计划,转而进行其他活动,如老年人兴趣班或配合的基层工作。

2. 机构实习:学生可能选择回家乡或留在学校所在城市的社会工作机构实习,这些机构可能专注于留守儿童服务、青少年发展指导等。实习体验可能因机构而异,有的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专业指导,而有的则可能让实习生承担较多行政工作,甚至存在安全顾虑,如夜间外出发问卷。

3. 毕业实习:作为专业学习的最后阶段,毕业实习更为重要,学生需独立寻找实习机会,通常在专业领域内深入实践,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实习内容可能更加贴近专业核心技能的运用。

4. 留校实习:部分学生选择在学校内部的相关部门实习,如心理咨询中心,虽然可能不完全符合社会工作的典型实践,但能应用一些社会工作原理,如朋辈辅导,处理个案。

5. 集中式与分散式实习:不同高校采取不同的实习教育设置,集中式实习可能与课程同步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实践,而分散式则可能在学期中或学期末单独安排,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深入实践。

6. 与课程同步的实习模式:某些学校采用的实习模式,让学生在特定课程期间参与实习,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即时结合,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

7. 自主实习:学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自行寻找实习单位,这可能包括前往一线城市或海外,如香港、深圳等地的社工机构,以获取更先进的社工理念和实践经验。

这些实习形式反映了社会工作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实习质量与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不同学生对实习的体验和评价可能大相径庭。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