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录取批次与投档:高考录取按照预先设定的批次进行,如本科一批、二批等。当考生的分数达到某批次院校的投档线时,其档案会被提交给该院校。

2. 专业录取: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每个院校志愿下会填写若干个专业志愿,以及是否服从调剂。

院校首先尝试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进行录取。如果考生的分数满足第一专业志愿的录取要求,则被该专业录取。

若第一专业志愿未被录取,依次检查后续专业志愿,直到所有列出的专业志愿都尝试完毕。

3. 调剂程序启动:

当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选择了“服从调剂”,院校会考虑将其调剂到未满额的其他专业。

高考志愿调剂的流程是什么

对于“院校专业组+专业(类)”模式,调剂仅限于同一专业组内;而对于“院校+专业”模式,调剂可能涉及院校内多个专业,但这一情况在新高考改革省份中较少见,更多是专业组内的调剂。

4. 专业调剂原则:

调剂时,院校通常会根据剩余计划和考生分数从高到低排序,优先考虑分数较高的考生。

调剂的专业通常依据院校的招生计划和考生的志愿倾向,可能考虑专业相关性或考生的其他偏好,但具体规则由各院校制定。

5. 确认与报到:

被调剂的考生会收到录取通知,通常包含被调剂到的具体专业。

如果考生接受调剂结果,需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指示完成报到手续。如果不接受,可能需要参与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录取。

6. 征集志愿:

对于未被录取或因不服从调剂而退档的考生,部分省份会提供征集志愿的机会,即在某些专业未招满的情况下,再次开放报名。

7. 特殊注意事项:

高考改革省份(如实行“专业(类)+院校”模式的地区)通常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调剂,因为考生直接报考的是具体专业或专业类。

考生在选择服从调剂时,应了解可能被调剂的专业范围,并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最终录取的专业与最初志愿有较大差异。

高考志愿调剂是一个在考生未能被所填报专业录取时,根据考生的意愿和院校剩余招生名额进行的专业调整过程,旨在提高考生的录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