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观事实基础:化学方程式必须基于实际存在的化学反应,不能虚构反应。

2. 质量守恒定律:确保方程式两边的元素种类和原子总数相等,体现质量守恒。

3. 原子守恒:在配平过程中,保持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数相等。

4. 电荷守恒(虽然在问题中未直接提及,但也是书写涉及离子反应时的重要原则):确保反应前后总电荷平衡。

5. 反应条件明确: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6. 状态标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应明确,常用g(气体)、l(液体)、s(固体)、aq(溶液)表示。

7. 箭头使用:

微观或基元反应使用→表示单向反应,=表示多个基元反应的总结果。

宏观层面上,使用=表示化学计量关系,→表示正向反应,⇌表示化学平衡。

8. 配平方法:采用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法等确保方程式平衡。

9. 符号规范:正确使用箭头(→, ⇌)来区分单向反应、可逆反应,避免与共振结构符号混淆。

10. 化学计量数:使用整数或最简整数比表示化学计量数,确保方程式的简洁性。

在中学教育中,通常遵循较为简化且统一的规则,比如使用等号(=)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明确标注反应条件和物质状态,以及严格配平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IUPAC的规定则更为细致,区分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表示方法,但实际应用中,尤其是教学中,可能会有所简化和调整。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