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录取依据的变化:

传统高考:主要依据是高考的总成绩,即语文、数学、外语加上文综或理综的成绩,以及可能的政策加分。

新高考:除了高考的语数外成绩和选考科目的成绩外,还参考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选考科目成绩的计算方式也不同,有的采用原始分,有的科目则通过等级赋分转换。

2. 志愿填报模式的转变:

传统高考:采用“院校+专业”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先选择大学,再选择专业,并可能面临专业调剂。

新高考:实行“专业(类)+院校”或“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模式,每个志愿更加细化到具体的专业或专业类,减少了专业调剂,考生的选择更加精准,直接指向特定专业。

3. 批次设置与投档原则:

传统高考:按照理科和文科分别设置批次,有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等,且每个批次可能有多个志愿和征集志愿的机会。

新高考与普通高考的录取方式有何不同

新高考:根据物理或历史科目组合划分批次,取消文理科界限,批次设置可能更侧重于专业组,如本科提前批、本科批等,且更多采用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投档。

4. 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传统高考:学生在填志愿时,对专业的选择相对受限,且容易因分数不够被调剂到非首选专业。

新高考: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科目,志愿填报时直接与专业挂钩,减少了专业调剂的风险,提高了专业满意度。

5. 等级赋分制度:

新高考模式下,部分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将学生的原始成绩转换为等级分,这意呀着学生的最终成绩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分数,还受到同省同科目考生整体表现的影响。

6. 招生计划与分数线划定:

新高考根据物理和历史科目组合来设置招生计划和划定分数线,而传统高考则是按照文理科来划分。

新高考的录取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同时通过等级赋分和“专业(类)+院校”的志愿模式,力求减少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滑档风险,使录取过程更加公平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