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它属于“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中的“一参考”。这项评价超越了传统的分数评价,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来说:

1. 评价目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发展规划,还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特别是在考生分数相近时,可以成为区分度的关键。评价结果也可能被社会机构或用人单位在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使用。

2. 评价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但不限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等。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教育政策的细微差异,调整评价的具体维度。

3. 评价流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记录参与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每学期整理并选择代表性材料,经过公示确认后录入信息系统。学校和相关部门负责录入和确认客观数据,学生有机会进行信息确认和提出更正。

4. 在高考中的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在统一高考、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等多元录取方式中扮演角色。一些高校会明确要求评价结果,甚至将其作为面试材料或计入总分的一部分。对于特定招生项目,如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评价材料的审核变得尤为重要,影响到学生的面试和最终录取。

5. 评价的实施:通过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持续性评价,强调过程性而非单一的考试成绩,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唯分数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体系中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在学术成就之外,也要注重个人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

新高考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什么